【奶茶的起源】
奶茶的緣起和傳播堪稱中西文化交融的絕佳范例。一說西藏人首創將茶奶混合來喝的方式,后來傳往相鄰的印度,當英國人來到印度時耳濡目染,便將此法西傳。另一說,17世紀初期,廣州官吏首創以加了牛奶的茶招待荷蘭使節,這種獨特的喝法旋即被帶回荷蘭;1680年,約克公爵夫人又將時髦的荷蘭式飲茶——在茶中加鮮奶、砂糖引進英國,一時蔚為風潮,尤其受到婦女們的喜愛。
【英國人怎么喝奶茶】
傳統的英式奶茶以紅茶為基礎,只用少量牛奶,不用鮮奶油,有時亦會加入食糖。配以無邊三明治、斯康、以及蛋糕搭配的三層甜品盤,茶杯的體積較少,一般于早餐、下午茶或晚餐后聊天時飲用。
傳統英式奶茶是先倒奶還是先倒茶呢?在中國瓷器大肆橫行歐洲的年代,雖然英國也可以自己生產瓷器了,但貴族們依然以使用中國瓷器為榮。據說,用英國茶具徹茶時,茶杯會因為受熱而爆裂,所以在喝茶前,要先給茶杯里倒些冷牛奶,然后才能用開水沖茶。有錢人們為了炫耀自己用的是高價買來的正宗中國茶具,往往故意當著客人的面,先將滾燙的開水直接澆到茶杯里,然后才注入牛奶。于是,先茶后奶被看成是有錢人家的規矩講究。
【東南亞人有獨特的沖奶茶技巧】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奶茶稱為“拉茶”,制作方法與香港奶茶差不多,唯多一道“拉”的程序,已成為講技巧的一門手藝。所謂“拉茶”即是將已煮好的奶茶由一個器皿高空倒入另一個器皿中,此過程會被重復數次,高度的沖力被認為可以激發奶茶濃郁之香氣并使之滑潤均勻。
【臺灣珍珠奶茶是誰發明的】
關于關于珍珠奶茶的發明,一說臺中“陽羨茶行”的老板劉漢介因為收到日本人調酒的啟發,在1987年效仿發明,并開始以“春水堂”之名經營。另一說則是臺南“翰林茶館”涂宗和在鴨母寮市場見到白色粉圓而得到靈感而發明。為了爭奪發明權,春水堂和翰林茶館曾一度鬧上法院,后來卻不了了之。
早在90年代初,“小歇”等泡沫紅茶店的珍珠奶茶已經在學生和業務員中間風行。到了90年代后期,自動封口機的引進把外帶式珍珠奶茶變成主流。
在商人們的推波助瀾下,臺灣珍珠奶茶在近十多年內迅速拓展到全世界,成為國際上最知名的臺灣食品之一。在紐約中國城,一家珍珠奶茶店每天平均可賣出300杯左右甚至上千杯。
口感又甜蜜又Q彈的臺灣奶茶里也有辣妹款。在南臺灣,就曾有店鋪使用大顆粒粉圓制作珍珠奶茶,并取名叫“波霸奶茶”。
【香港人如何發明絲襪奶茶】
香港人也對奶茶有一種特殊的情節,香港人每年對奶茶的消耗量高達9億杯,并由此誕生了香港的茶餐廳文化。
絲襪奶茶起源于水泥工人對英式下午茶的模仿,但是他們嫌英國紳士的紅茶味道淡,于是加糖及奶,味道濃熱量高,可以補充體力。工人收入不多,所以茶并不講究,粗枝大葉就算了,加上鮮奶貴,就用平價淡奶代替,用大錫壺沖。
對于一個奶茶師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茶方,內行人稱為條子。每個師傅都有一個自己的條子,并且不會外傳。沖茶手最注重拉茶的過程,因為,這是奶茶的“靈魂”。一杯精妙的絲襪奶茶,其訣竅就是拉“絲襪”要速度均勻,力度要有彈性,將奶茶進沖茶布袋反復拉,拉的次數越多,茶體就越順滑。
【北方民族的奶茶是重口味的】
新疆奶茶和蒙古奶茶完全就是女漢子版本,這兩種奶茶和南方甜膩柔滑的奶茶完全不一樣。奶茶配方主要是不同品種茶葉或茶磚、羊奶或者牛奶、鹽、酥油等。在天冷時,哈薩克族人甚至會往熱奶茶里放一把白胡椒粉……感覺還是挺重口味的。
【新疆奶茶的禮節問題】
在新疆很多少數民族家庭的奶茶席上,客人中年紀最大的坐首席,遞茶時也先遞給他。客人喝完第一碗奶茶,如果還想喝,則把碗放在自己面前或餐布前,主人會立即接過碗給客人盛第二碗;如果不想喝了,則用雙手把碗口捂一下,這表示已喝夠了。如果主人繼續勸客人再喝一碗時,客人還得用雙手把碗口再捂一下,并說:“熱合買提,闊布西登”(謝謝,我喝夠了)。這時,主人就不會再給客人添奶茶了。如果老是把碗擺在餐布前,主人就會一直不斷地為客人添奶茶,直到客人“求饒”時為止。
【蒙古奶茶可以敬天敬神】
蒙族牧民們常常將生活、信仰、祝愿用奶茶來表達。每到大年初一的時候早上將煮好的奶茶的第一碗敬天、敬山水、敬火神、敬遠行的親人、敬從軍的兄弟,來祈求平安美好的生活,搬新家、小孩出生后三天的洗禮等需要紀念的行為,都會將新煮的奶茶呈上來表達美好的祝愿。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