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可實際上,這件嚴肅的事還是一種令人擔憂的社會現象。在美國,每天大約有100人自殺,自殺是導致個體死亡的第十大原因。在中國,每年自殺身亡者高達29萬,自殺未遂者有200萬,而自殺更是年輕人死亡的首位原因。是的,還有什么比拋棄生命更令人扼腕嘆息呢?除了這些抽象的統計數字之外,還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名人也是自殺而死:文森特.梵高、瑪麗蓮.夢露、馬雅可夫斯基、川端康成、海明威、三毛、顧城、海子、張國榮、阮玲玉、翁美玲……
自殺,至少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不過,進化心理學家丹尼斯.德.卡坦扎羅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過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自殺心理。這篇主題論文發表在學界的頂級期刊《行為與腦科學》1980年第三期上,卡坦扎羅當時任教于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心理學系。這是要冒險的,因為從生物學角度研究人類行為在當時可是一件容易引起爭議的事。要知道,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早在五年前就因為社會生物學的主張引發過來自哈佛大學同行的嚴厲指責,還有人在他上課的時候對他進行人身攻擊。自殺,作為一種復雜的人類行為,就更是一塊社會科學的保留地了;他們不會輕易讓人染指的。毫不意外,卡坦扎羅的文章引發了對他的批評。不過,到了1991年,死性不改的卡坦扎羅又在《習性學與社會生物學》期刊上發表了新的論文,明確地提出了自殺的適應器理論。
卡坦扎羅認為,自我保存是一種強大的生物本能,不過這一生物本能有設計缺陷。簡單地說,他認為自殺在某些情況下是一種適應行為。這里的適應需要在進化生物學的角度上來理解。根據社會生物學家漢密爾頓的理論,個體的適應度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接適應度,即通過自身傳遞基因而帶來的適應度;第二部分是間接適應度,即通過親人間接傳遞自身基因而帶來的適應度。這兩個部分加起來就構成了個體的整體適應度。在社會性動物中,兩個適應度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設想這樣一個遠古的場景,你長期臥病在床,家人需要不斷地在身邊照顧你,母親甚至都沒有時間去采集食物,父親已經出去打獵一個星期了,而弟弟妹妹又需要食物充饑,但有限的食物也需要留給你一部分。你自己未來的繁殖預期很低,不過攜帶你部分基因的家人擁有較高的繁殖預期,不過你的存在構成了他們成功繁殖的一個沉重負擔。假如把這個負擔去掉,你的直接適應度降低了,但你的間接適應度可能因此受益,因為你對家人繁殖成功的消極影響沒有了,因而總體上你有可能依然留下了更多的后代。——雖然不是通過自己這一條直接路徑實現的。
簡單地歸納一下卡坦扎羅的觀點,他認為自殺是自然選擇設計的一個把戲,一個舍車保帥的把戲。通過個體的自我毀滅,他們傳遞基因的效率反而更高,這種情況下自殺機制是有可能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的。而且,卡坦扎羅還認為,自殺需要滿足一定的智力閾限,因為自殺機制的啟動需要在下意識中權衡自殺的利弊,而高智商的個體更可能做到這一點。此外,假如自殺機制具有某種適應優勢,那么這種適應優勢應該具有一定的遺傳基礎;換句話說,自殺應該具有一定的遺傳性。
提出一種能自圓其說的理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對這種理論靠譜不靠譜進行檢驗,檢驗基于這種理論提出的假設。那么,卡坦扎羅的自殺理論有什么證據嗎?至少有三個方面的證據跟卡坦扎羅的理論是一致的。
來自維也納大學的馬丁?沃拉切克對自殺與智商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殺風險的確跟智商存在密切關系。比如,一項追蹤研究發現,智商為151的天才兒童自殺風險是普通兒童的四倍。包括小說家、文學家、劇作家和詩人在內的高智商者,死于自殺的可能性也遠遠高于普通人。這一關系也適用于某些特殊人類:跟壽終正寢的同類相比,自殺而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擁有更高的智商。來自意大利、奧地利和白俄羅斯的調查都證實了沃拉切克的猜想:高智商的人更可能死于自殺。
來自行為遺傳學的研究為自殺的遺傳性提供了某種支持。丹麥的一項全國性調查發現,跟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相比,親生手足之間自殺風險的相關更高。瑞典的研究者也發現,兩個個體之間的親緣關系越近,雙方自殺的風險相關就越高:同卵雙生子高于異卵雙生子,異卵雙生子高于表親兄妹,表親兄妹高于陌生人。
卡坦扎羅和太平洋路德大學的布朗等人通過各自的研究,直接檢驗了自殺的適應器理論:當個體實現整體適應度的能力或預期下降時,個體的自殺意念會增強。早在1991年,卡坦扎羅就對包括正常人、同性戀和精神病人在內的多個群體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跟自殺意念關聯最密切的因素是個體對家庭的影響。一旦覺得自己成了家庭的負擔,人們就有較多的自殺意念。覺得自己對家庭有貢獻,這樣的人自殺意念較少。布朗等人的研究也發現,當個體覺得自己是家庭負擔時,會有較多的自殺意念。不過兩者之間的關系受到健康、浪漫關系質量以及母親年齡的影響。當自身健康欠佳、浪漫關系較差而母親較年輕時,認為自己是家庭負擔的人會有最強烈的自殺意念。健康不佳和浪漫關系較差意味著個體未來的繁殖潛能較低,若這時候個體再成為家庭負擔,就意味著他們也會降低家人的繁殖潛能,從而惡化自身的整體適應度,因此自殺意念這時更容易出現。年輕的母親意味著家人的繁殖潛能較高,這是若自己成了家庭負擔,同樣會降低自己的整體適應度——一個可能擁有較多后代的母親,也許因為要照料已成為家庭負擔的自己,把相當多的資源消耗在自己身上,這種“浪費”最終會對自身基因的傳遞帶來代價。
作為哲學家的加繆是深刻的,因為自殺是嚴肅的。不過,自殺更像是一個嚴肅的生物行為,而不只是一種哲學思考。卡坦扎羅從生物學視角對自殺進行的解讀,以及其他研究者從各自領域對這一理論的檢驗,初步支持了自殺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觀點。讓每個人擁有更美好的未來,讓每個人都成為家庭的積極力量,也許是從根本上減少自殺的解決之道。這,恐怕也是卡坦扎羅的自殺理論留給我們的啟發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