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超級計算機成功地騙過了33%的裁判,讓他們認為它是一個13歲的男孩,這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密碼專家阿蘭圖靈在1950年設計了一種測試,其理念是如果一臺機器能夠做到讓人類無法分辨出他們是在同機器還是人類在對話,那么這臺機器就是在“思考”。

此次在英國王家學會共有5臺計算機接受了測試,通過基于文本的對話,考察它們是否能夠讓人們認為他們的談話對象是一個人而不是一臺計算機。這個名為尤金古斯特曼的計算機程序模擬了一個13歲的男孩,成功地使33%的人類裁判認為他們是在同人類交談。該測試要求通過一個5分鐘的鍵盤文字交流讓30%的裁判認為他們的交流對象是人類而不是計算機。此前還沒有計算機可以通過圖靈測試。

雷丁大學的教授Kevin Warwick說:“在人工智能領域,圖靈測試是標志性的也是最有爭議性的里程碑。倫敦英國王家學會是英國科學的發源地,也是幾個世紀以來眾多人類認知領域重大進步取得的地方。人工智能在這里取得這樣里程碑式的發展再恰當不過了。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
這臺機器由出生于俄國,居住于美國的弗拉基米爾·維西羅夫(Vladimir Veselov)和居住在俄國的烏克蘭人尤金德姆琴科共同研發(Eugene Demchenko)。
Warwick教授說,此前在其他地方有人聲稱他們的計算機通過了類似的測試,但是那些并不符合圖靈測試的標準,真正的圖靈測試不會在對話前預設問題或者話題。此次的測試是第一次有計算機真正通過圖靈測試,它具有“社會暗示意義”,甚至有可能成為“網絡犯罪的警鐘”。
2011年時,在印度古瓦哈蒂的科技節上,一個名為Cleverbot的應用軟件參與了圖靈測試,使59.3%的對話者認為其是人類。但是,這一程序卻是基于一個真實對話的數據庫的,因此很多人認為它所反應的并不是真正的“智能”。
圖靈是現代計算機的奠基人,此次測試舉行于6月7日,是圖靈60周年忌辰當天。在二戰中,圖靈在密碼學上的貢獻挽救了眾多生命,但是后來他卻因為是同性戀而受到迫害,于1952年被實施化學閹割。兩年后他使用氰化物自殺身亡,但也有說法認為他的死是一次事故。(編譯:心止即岸;via theguardian)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