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心理,心里有事兒,找簡單心理。
大年三十,我被一個電視節目整蒙了。
工作是這樣的,我正跟爸媽一邊吃餃子一邊看電視,節目找了兩位心理咨詢師,角逐猜餃子。
怎么猜?
兩小我先從三十種餃子餡里面,別離抽一種餡的餃子,然后再從四種蘸料里面,別離抽兩種。
蘸著料把餃子吃失落之后,上演了一出出色的仙人打斗——
第一回合,一個心理咨詢師讓對方不竭地吸氣呼氣,使其“大腦缺氧,神志不清”。作為還擊,對方讓他兩個手臂在胸前不竭地轉圈圈,目標是“耗損其注重資本”。
第二回合,兩小我背對背,不竭地問對方一些的問題。然后再面臨面,針鋒相對地繼續提問。氛圍嚴重,劍拔弩張,戰況激烈。
最終,兩小我不僅都當作功猜出對方的餃子是啥餡,還精確寫出了對方的蘸料!
家人看得熱血沸騰,紛紛暗示,媽呀心理學本來這么厲害!表姐說,她之前還看過心理咨詢師聽音辨人,大舅也說,電視上看到過一個心理咨詢師,能經由過程微臉色洞穿人心。
......然后大師齊刷刷把目光看標的目的了我。
于是整個春節,我就不竭地被大師要求猜餃子餡,猜紅包里幾多錢,猜手里攥了啥,過兩天估量就要猜湯圓了。
作為心理學人,我不僅一個都沒猜出來,還不得不面臨家人的質問:“猜個餃子都猜不出來,你怎么考上研究生的?”“連我在想啥都看不出來,工作怎么做好啊??”
真但愿電視臺們別再讓“心理咨詢師”表演那些魔術節目了......真正的心理咨詢行業活得夠不輕易了......

不懂點聞味、聽聲、相面識人
都欠好意思說本身學過心理
談到公共媒體描繪出的心理咨詢師,就仿佛進入了擁有超能力的大仙兒宿世界。
起首得懂點“讀心術”,能一眼看出來對方的設法,仿佛是心理學人的根基功。
在節目《挑戰不成能》里,就曾經有心理咨詢師表演過“尋找方針包拯”。在一系列地發問和刺激扣問下,經由過程不雅察十個包拯們的細小反映,咨詢師最終當作功找出了藏匿的方針。
除了看了解人,還有“聽到聲音就可以猜到邊幅”的”聽音識人“,還有“看別人畫的畫,就可以判定其心理狀況”的”看畫識人“,亦或者在某些感情節目中,經由過程對嘉賓的短暫接觸,就可以深切闡發其性格的感情心理巨匠……
除了“讀心術”,“催眠術”也是一項備受等候的心理咨詢師必備技術,并且,這種技術似乎無所不克不及。
電視劇《神犬小七》中,僅憑一次催眠治療就可以根治抑郁癥;音樂劇《水曜日》中,催眠是一種可以消弭人的特心猿意馬記憶神奇神通;在很多綜藝節目中,催眠是可以把持別人的恐怖超能力,亦或是搭建人橋的魔術表演。
而《戀愛公寓》里,一位心理咨詢師健忘帶懷表,爽性掏出一個溜溜球在子喬面前晃幾下,子喬立即就睡著了。成果害的子喬做了一系列夢中夢,最終因為分不清實際和黑甜鄉,在戀愛公寓中跳了樓。
(在此,心理學人鄭重聲明,溜溜球是催不了眠的!被催眠也不會分不清黑甜鄉和實際的!并且催眠底子不是讓對方睡著啊喂!)
此外,心理咨詢師仿佛還有一項特別技術:節制別人的心理,甚至“讓別人愛上本身”——
片子《被偷走的五年》中,女本家兒就跟心理咨詢師搞起了曖昧,碰到工作第一時候跟咨詢師打德律風,最終倆人還上了床。
在大師紛紛感傷“浪漫”“好甜”的時辰,心理工作者卻只想說一句:“下崗!!”
在真實的心理咨詢過程中,和來訪者暗里交流,甚至發素性關系,是有可能給來訪者造當作極大心理創傷的、極其危險的工作,是完全不合適職業倫理的。真發生這種環境,這個心理咨詢師是必然會丟飯碗的。

真實的心理咨詢,
到底有什么本領?
先說上面這些神乎其技的技術,在心理學范疇有幾分靠譜呢?
先說讀心術,固然微臉色確實是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但其科學性和靠得住性還存在一些爭議,更不是心理咨詢師人人把握的技術。
催眠呢?
藝術作品中的催眠術,往往是基于創作者的想象,被付與著各種偏離實際的神奇技術。
而舞臺表演式催眠,則是操縱心理暗示、介入者的從眾心理等手段實現娛樂目標。
這些,都和心理學里真實的“催眠”相差甚遠。
被應用在心理治療中的催眠,是一種基于催眠師和催眠者配合合作之上的互動。兩邊配合介入這個過程,從而獲得某些期望獲得的治療結果。
當你注重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其實就是處于一種催眠狀況——好比打一局嚴重刺激的游戲,看一場挪不開眼球的片子。
所以催眠并不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更不克不及使你做出違反本身意識的工作,你的小奧秘和銀行卡在面臨心理咨詢師時,都是完全平安的。
否則,心理咨詢師們早就去操控銀行人員給本身打錢了,誰還用天天苦哈哈的念書考據?
既然如斯,真正的心理咨詢師,事實有什么本領?
若是你看過一些上面提過的出色表演,真實的心理咨詢生怕真的會令你掉望。
在真正的心理咨詢中,咨詢師要和來訪者進行多次的溝通和交流,少則幾周,多則幾月,甚至幾年。
在這樣一段時候里,咨詢師會運用本身一些經驗和談話技巧,不竭地深切領會來訪者的真實環境。履歷過一個漫長的、需要樸拙、勇氣、耐煩和聰明的過程,咨詢師才有可能垂垂理解到來訪者的一些真實設法——絕對不像電視中表演的“讀心術”,只用幾分鐘,就能在來訪者極端防御的環境下,敏捷猜出來訪者的真實設法。
別的,即使咨詢師理解并“猜到”了一些來訪者的設法,他們也會很是謹嚴處置。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的“理解”,要成立在自身價值不雅“中立”的根本上,長短常謹嚴小心的。
所以在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并不會、也沒有資格去評判一名來訪者。像某些電視節目中經由過程短暫的接觸和不雅察(尤其是相親節目),就睜開對別人心理的闡發和評價,是不許可呈現在專業心理咨詢中的。
當然,確實有音樂、戲劇、跳舞、繪畫等很多看起來很有趣的治療體例,不外更多心理咨詢的過程,都很是泛泛。更多環境下,你可能只是在咨詢室里和咨詢師聊天,措辭。
而咨詢中那些真正神奇、美妙的時刻,很可能就發生在一些看似普通的對話剎時。
“心理咨詢”越被神化,
人們對這個行業的曲解越深
我有一位心理咨詢師伴侶,每當非工作關系的人問她做什么職業,她從來不敢說真話,都謊稱本身是“搞兒童教育”的。
為啥?怕被曲解,也怕別人讓她猜本身晚上想吃啥。
人們總但愿看到神秘刺激的內容,而對更多人來說,心理學似乎也是這樣一種“神秘”的存在。所以,越來越多的讀心催眠表演被搬上舞臺,知足獵奇心。
我們擔憂的是,當“心理咨詢”在各類禁絕確的傳布體例下,固然憑借娛樂性和吸睛能力,在短時候內獲得存眷,但與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卻需要更多心理工作者,花費更多時候來填補。
在電視劇里,心理咨詢師可以隨意泄露來訪者隱私,和來訪者發生親密關系和性關系。
在綜藝節目里,心理咨詢師不竭地飾演可以看破人心,可以不竭地去闡發來訪者的形象。
在片子中,甚至很多心理咨詢師會操縱本身的職業能力威脅來訪者,甚至做著違反犯罪勾當。
當媒體充溢著太多此類信息,很可能會讓人們越來越不知道什么是平安、正規的心理咨詢。
對那些自己不領會心理咨詢行業、但卻需要心理幫忙的人們來說,這些內容很可能還會加重他們對心理咨詢的驚駭,從而在碰到問題時不敢信賴、不肯意追求專業的幫忙。
真正需要幫忙的人卻得不到幫忙,這才是心理咨詢師們最不想看到的。
這行業還太小,太年青,也太懦弱,給她少一點折騰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