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熊孩子的心理世界,你懂嗎?

    從寶寶啼哭著降生到滿地和小朋友們追跑打鬧,一天天活潑健康長大的寶寶,竟然開始“學壞”了——ta從什么時候學會了撒謊?為什么ta為了達到目的,總是哭鬧耍賴?為什么小小人兒開始叛逆,不再聽爸爸媽媽的話了?讓專家帶你讀懂寶寶的內心世界吧。

    【寶寶撒謊,“情有所緣”】

    說謊常常被成人認為是不太光彩的行為,對于孩子說謊,家長更會感到誠惶誠恐,怕孩子學壞了。國外的心理專家做過很多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寶寶在2~3歲時就會講完整的謊言了。聽到這個結論,家長往往會感到很震驚,甚至感到驚恐。其實,父母不必對此大驚小怪 ——“說謊”是孩子心理發育中的常見現象。

    【解析寶寶愛撒謊的6大原因】

    1、害怕受到懲罰

    案例:3歲的男孩凱凱在家里跑動時不小心碰倒桌子,碰壞了媽媽剛買來的精致茶具中的2個杯子,媽媽回來后當然“龍顏大怒”,質問凱凱怎么回事,凱凱膽怯地說:貓咪剛才從桌子上蹦過去,碰壞了杯子。媽媽明知凱凱在撒謊,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朝凱凱的小屁股狠狠地揍了幾下。

    分析: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時也說:“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2~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斷,當他們發現自己做錯事時,會本能地害怕隨之而來的懲罰,特別是已經有過做錯事被訓斥、懲罰的經驗。

    建議:此時媽媽不要為了讓孩子說真話而一個勁兒地盤問,那樣只會讓孩子把謊話編得越來越圓。為孩子創造一種說真話的寬松環境,告訴孩子人都會犯錯,應當勇敢地承認,下次注意就行了。當孩子主動說了實話后,首先要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后再妥善處理孩子的錯誤。

    2、想象和現實混淆

    案例:星期天爸爸帶悅悅到動物園。動物園可真好玩,獅子、河馬、大象、犀牛……哎呦,看得悅悅眼花繚亂。咦?為什么動物和人長得不一樣?為什么白天鵝長著豐滿的羽毛和大大的翅膀?如果大象長了翅膀,它這么大塊頭就能帶著我飛回家了。回到家后,悅悅自豪地告訴媽媽:“是大象帶我飛回來的。”

    分析:兩三歲的孩子見聞逐漸廣泛,感情豐富、語言能力逐漸發展,想象力也異常豐富。長著翅膀的大象、和房子一樣大的冰箱,諸如此類天馬行空的想象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中極為常見。他們常常根據自己的愿望去幻想,以想象代替現實。但由于生活經驗少,缺乏知識,再加上記憶不準確,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緒支配,對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現想象與現實的混淆,此時說謊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達出來,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品行無關。

    建議:遇到這種情況,盡量采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大象帶你飛回來的,你太神氣了!”來滿足孩子的欲望。接下來,幫助孩子分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現實,并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想象和愿望。

    3、理解性心理錯位

    案例:強強是個調皮好動的孩子,看到一個小朋友帶來的“機器貓”很好奇,一把槍過去自己先玩起來,那個小朋友哭哭啼啼地找老師告狀了。老師把強強叫到一邊溫柔地說:“搶小朋友東西是不對的,下次改了還是好孩子。”咦?老師表揚我是好孩子了,強強心里這個美啊!回到家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媽媽,而槍小朋友玩具的事情反而忘得一干二凈了。

    分析:心理錯覺讓寶寶誤讀別人的話。兩三歲的兒童的認知發展處于前運算階段,個體開始運用簡單的語言符號從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維能力,但不能全面理解語言的含義。孩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足而產生了心理錯覺,從而說出了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就如同故事中的寶寶,把老師的客觀評價當成了表揚,出現“撒謊”現象。

    建議: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對于這類“說謊”現象,家長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幫助孩子分析成人的話的真正含義,消除孩子的模糊認識。

    4、表現欲萌動

    案例:幼兒園里,老師讓大家畫一只大紅蘋果。“畫好的小朋友請舉手。”“我畫好了!”康康第一個舉起了手。老師笑瞇瞇地對他點點頭。康康心里很美,我是小朋友中最棒的一個!可是沒想到,老師還讓他把畫好的紅蘋果展示給大家。“糟糕!”其實康康根本就沒畫完,這可怎么辦啊?

    分析:表現欲驅使寶寶說“大話”

    幼兒期的孩子表現欲很強烈,當孩子學會一首新歌,畫了一張自己滿意的畫,會搭一種新的積木樣式或會做一種新的游戲,就會高興地向父母顯示。表現欲能增強寶寶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感,同時調動寶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孩子在強烈的表現欲驅使下,會不自覺地說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大話”,這些“大話”往往被父母理解為說謊。

    建議:父母首先要用鼓勵的言行幫助孩子鞏固、發展他的表現欲和表現能力,提高其自信心與積極性。如:“寶寶真棒,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孩子客觀的自我認知。接下來對孩子給予客觀的評價,逐漸培養孩子對自我客觀的認知。

    5、受成人言行影響而撒謊

    案例:王阿姨打電話約媽媽出去吃飯,媽媽說她生病了去不了。不對呀,媽媽沒有生病啊。“媽媽,你哪生病了啊?”我話還沒有說完,媽媽就伸出手指“噓”讓我別出聲。一天晚上,鄰居小朋友打電話讓我出來玩,我就告訴她我生病了。媽媽說:“小孩子不許說謊!”我沒說謊啊,媽媽上次就是這樣和阿姨說的啊。

    分析: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成人在社會交往中一句漫不經心的謊話都可能被寶寶模仿。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寶寶的面說些小謊話,以后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說謊。另一種情況是家長有時不經意說的話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兌現,比如有些家長許諾星期天帶孩子到公園玩,但由于緊急的或特殊的情況未能實現,孩子就會覺得大人是在說謊,我以后也可以說謊。

    建議: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身教勝于言傳。當父母告訴孩子要說“實話”時,要反思自己是否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此基礎上注意自己的言行。另外,許諾孩子的事情就要認真履行,如果不能兌現要向孩子說明理由,取得孩子的理解。

    6、為取悅父母而撒謊

    案例:媽媽總是當著我的面夸鄰居家的小姐姐能唱會跳、長得漂亮,她從來不夸我,在媽媽眼里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今天幼兒園里老師教我們剪小紅花,我偷偷地把一朵小紅花塞到了口袋里。回家后我告訴媽媽,今天我的表現好,老師獎勵了我一朵小紅花。媽媽夸我真是個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分析: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就會很高興,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期望就會訓斥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為了取悅父母就會說謊。而父母如果不了解情況,讓孩子撒謊成功,嘗到了甜頭,會強化孩子的說謊行為。

    建議:面對孩子這樣的說謊行為,家長要檢查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得當,期望是否合理,適當的期望是孩子進步的動力,但如果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圍,就會讓孩子形成心理壓力,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緣于對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感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充分的尊重,孩子就會健康地發展。

    【不聽話寶寶vs老實孩子】

    為什么ta學會了說“不”?

    當孩子長到兩三歲的時候,無論什么事情都要用“不”來反抗,許多事情要自己來做,很難“對付”,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發生爭吵。好多家長開始抱怨:“孩子越大越淘氣,越不聽話”,“這么小的孩子就這么擰,越不讓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真拿他沒有辦法。”原來在父母眼里的乖寶寶,突然之間變得和自己“對著干”、“任性十足”,令家長不可思議。

    其實,孩子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反抗性”、“任性”,正是他獨立意識日趨形成的時期,孩子已經進入了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這正是一個自發性正在順利發展的孩子的正常表現。自發性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行動的能力,自發性的順利發展是培育孩子創造性的前提。受到父母過度保護、過度干涉的孩子,其自發性發育遲緩,往往被培養成“老實的好孩子”。

    ta想自己觸摸世界

    2歲多的孩子已不愛在媽媽的懷里呆著,他們不滿足于窄小的空間和天地,喜歡到處亂跑、四出亂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家長卻覺得孩子太小,需要保護和照顧,總是跟在孩子后面大聲呼叫:“別亂跑,別亂動!”或給予各種幫助,而孩子卻難以忍受大人的管教和約束,極力想擺脫大人的監護。走路時,不要媽媽領著;上樓梯時,搖搖擺擺也不讓爸爸扶著;吃飯時非要自己動手,盡管他搞得到處都是飯粒和菜湯,吃不進多少,也不讓大人喂;衣服、鞋子穿反了,也不讓家長糾正過來。凡此種種,讓大人哭笑不得,奈何不得!

    孩子有意創造自己的“心的世界”,即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心的世界”尚未像成人世界一樣適合現在社會的規范,但他總想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意欲”和“反抗”。孩子希望通過自己做事情展現自己的能力,獲得一種成功的喜悅和大人的贊譽。

    此階段孩子“想自己來做”的愿望很強烈,大人應好好愛護這一熱情。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這種“意欲”,而處處對孩子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干涉孩子的行動,孩子心里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孩子的反抗性常常受到壓抑,他們會變得情緒焦慮,性情暴躁,就會以哭鬧、吵嚷、生氣來反抗。如果孩子的欲求經常得不到滿足,將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絕不會成為有民主、自主、獨立意識的人,有鮮明個性的人。

    占有是個新概念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孩子開始理解自己擁有的概念。你會發現孩子對于認為屬于自己的東西有很強的占有欲,包括一塊糖果、一個杯子或一把小凳子。如果得不到會非常生氣,甚至撒潑打滾。對孩子來說,自己占有是一個很重要的新概念,此類行為不應被視為自私自利,因為1歲多的孩子還不懂得分享和謙讓。對于過度霸占東西或違拗心理嚴重的孩子,對付他們的一個小竅門就是讓他們自己作出選擇:“你要這個紅色的杯子,還是要那個黃色的杯子。”“你要坐這個小凳子,還是要坐小椅子。”“你不再哭鬧,才能給你吃巧克力糖。”如此這般,可以緩解孩子的反抗情緒。

    不反抗的孩子不是正常的兒童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有些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的反抗行為很反感,而對那些惟命是從、聽話的孩子更喜歡。其實,有些父母心目中的聽話的定義不盡相同。

    當然,孩子有時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聽從父母的指令,這正是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某些心理學家認為,三歲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即使五六歲的孩子,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何況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許多信息,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過早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而且容易扼殺兒童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造性人格,這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

    “不聽話”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后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當然,并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孩子的“聽話”應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做出正確的引導,用于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這些就有賴于父母以身作則。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們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糾正不如激發

    有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的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而且愛撫地摸了摸孩子的頭,孩子高興極了。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么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么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外國教師或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允許孩子“不聽話”主要指的是思維上的“不聽話”,孩子們看到的世界是獨特的,他們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如果我們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對他們粗暴地干涉,就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聰明的父母適時適當地給孩子一點兒“不聽話度”,就是對他們創造思維、創造欲望的保護。

    父母一定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孩子并不是存心反抗,因為這樣小的孩子還不懂得忍讓和克制。孩子這時的“反抗”,并不意味著不依戀父母、疏遠父母,也不能僅用淘氣來解釋。這是孩子自發性、獨立性萌芽的表現,是一種“積極的反抗行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處處約束、管制孩子,不要講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給孩子講清應該如何如何。如果在這一時期父母過分壓制孩子的反抗行為,會使他們的判斷力無法發展。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的反抗現象,成人應給予支持和理解,讓孩子感到“我的獨立是被承認的。”并創造條件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愛護和培養孩子“自己來做”的熱情,應該成為家長育兒的基本方針之一。

    • 發表于 2014-07-30 00:00
    • 閱讀 ( 81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