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這樣的影視橋段,當然屬于中國特色。不過在世界范疇內,“抗戰神劇”也層出不窮,“雷度”毫不遜色。這些“抗戰神劇”,大多體現出了各國在戰爭年代的不同地位,也帶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比如一部叫《甘地致希特勒》的印度電影,試圖用一批印度演員載歌載舞地講述希特勒最后20天的故事。有網友評論說,此片可以總結為“最關鍵的時刻突然音樂響起,元首和愛娃突然放下槍開始跳舞,將軍們和夫人們開始跳舞。緊接著黨衛隊員和國防軍也開始跳舞,然后蘇聯紅軍也進來開始與德國人跳舞,他們在地堡跳,在總理府跳,在軍營跳,在大街上跳,最后元首摟著菲傭自殺。”
從另一個角度經歷“抗戰”的美國,則有更源遠流長的“抗戰神劇”史。1945年拍攝的《龍種》中,奧斯卡影后凱瑟琳·赫本將頭發染黑,化妝成“小眼睛”,剪了劉胡蘭發型,飾演一個中國女民兵;她帶領村民(由美國人飾演),與日本侵略者(依然由美國人飾演)展開斗爭。
片中還出現了數個版本的《義勇軍進行曲》,一眾好萊塢影星用英文唱著“A rise……A rise……”這部大制作的片子最后獲得了兩個奧斯卡提名,不過在中國觀眾看來,這部電影處處是“雷點”,最雷的當然是女主角,有網友指出,凱瑟琳·赫本演中國女民兵的“震驚指數”,相當于讓范冰冰去演撒切爾夫人。
值得一提的是,《龍種》并不是一部純粹的商業電影。它開拍之前,羅斯福總統下令創建了“戰時信息辦公室”,該辦公室的部分職責正是將好萊塢的電影產品塑造為有效的宣傳手段,為美國的戰爭服務。在該辦公室的“指導”下,《龍種》的小說原著主題“中國農民在日本侵略者統治下的生活”就變成了電影主題“英勇抵抗侵略”。
在二戰期間出于同樣目的拍攝的,還有《卡薩布蘭卡》。
二戰結束之后,作為勝利方的美國繼續生產著“抗戰神劇”主題成了痛毆敵人。此類主題延續至今2011年的《美國隊長》,主人公的形象來自1941年的同名漫畫。在影片中,美國人依然在二戰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痛毆敵人。在知乎,有人提問:“同樣是涉及歷史的幻想題材,為什么《抗日奇俠》讓人覺得‘雷’,《美國隊長》卻很受歡迎?”
得票最多的回答指出,美國的二戰作品熱衷于展現一個強大的敵人和一個更強大的自己,而中國的抗日神劇卻喜歡將敵人設置成弱智。
為了表達抗擊強敵的巨大決心,美國人甚至幻想抗戰持續至今。影片《鋼鐵蒼穹》就是如此該片講述了納粹并未滅亡,而是集體乘火箭去了月球暗面,繼續生產、生活,企圖在2018年反攻地球。當然,未遂。
(作者:陳曄)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