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或許有點令人震驚,僅僅550萬年前我們的星球上還不存在兩極。其實那時候的地球是濕熱的且失控的溫室氣體世界,有著超過2500ppm含量的二氧化碳。然后突然之間,發生了一些事情,轉變隨之而來。
隨后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開始下降,兩極開始出現冰川,慢慢形成了如今我們的世界。但為什么會發生這一切?而更進一步的問題是,促使這一切發生的因素是否對如今控制氣候變化的努力有所幫助?
這是一個很好問題,但它的答案深埋在北極圈內。
研究化石孢子和花粉粒等塵土和微小顆粒的著名孢粉學家Jonathan Bujak回憶說,“甚至直到2004年,北極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領域,但是隨著冰川逐漸融化,我們也有了新的機會來認識它。”
一項與“綜合海洋鉆探”計劃相關的,名為“北極核心探索”的研究計劃,期望找到這一現象的線索并解釋其原因。而研究人員所發現的問題卻讓人大吃一驚。
產生疑問的來源是一塊厚達26英尺的柱狀蕨類化石,這種叫做紅萍(Azolla)的蕨類植物小到只有指甲大小,但是有著兩天內繁殖一倍的能力。
Bujak說,“老實說,我們都非常震驚,在離岸數千公里的北極,為什么會出現淡水蕨類?它又是如何改變地球的氣候的?”
Bujak并非是唯一對這些紅萍感到疑惑的人,同一時期來自杜克大學的植物學家Kathleen Pryer也向政府申請資助來對這些蕨類植物進行基因組測序。
【眾籌資金的基因組測序】
Pryer不確定能從這些古植物中獲得什么信息,蕨類植物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植物生命形式之一,之前也從未有過對蕨類植物進行基因測序。但是因為蕨類植物并不像農業作物那樣具有商業價值,她的測序申請被駁回了。
這并沒有阻止她繼續探索,Pryer知道對紅萍進行基因測序的需求是廣泛的。紅萍數千年來被用來為稻田增肥,并以聞所未聞的速度進行固氮。長久以來各領域的科研人員都在擴展這種植物的應用,包括廢水處理、生物降解、人畜的食物甚至是生物燃料。
不僅是這些,紅萍還具有令人驚訝的固化碳的能力,每公頃紅萍每年可以捕捉高達60噸的二氧化碳,相當于波音747航行兩小時所排放的碳量。
“這些小小蕨類具有驚人的能力,包括碳儲存、固氮以及提高食物生產能力,也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損害。”Pryer說,“得有人來為下一步的工作開個頭,所以我們決定依靠眾籌劃的幫助來打開局面。”
Pryer的團隊在Experiment.com網站的協助下設立了一個眾籌項目,以期獲得15000美元來為紅萍基因測序。兩周之前,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實驗室之一——華大基因(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決定來幫助Pryer實現夢想。這意味著最少只要一年時間,紅萍如何拯救地球氣候的故事就可能被揭曉。
Pryer說他們在籌集資金活動中增加了額外的一輪,將之前已經籌集的資金仍保留在內,同時準備了最好的樣本送到中國進行測序檢測,以使得大家更多獲益。本周這一籌集活動正式結束了。
Pryer說,“由于有了這額外一輪的籌資,我們將可以準備出最好的紅萍基因樣本送檢。”
【遠古植物和一個神秘女人】
紅萍的發現歷程也是一次探險。首位完成環球航行的女性Jeanne Baret應該是第一個發現紅萍的西方人。Baret早先是路易十五麾下自然學家PhilibertCommerson的家庭女仆,在Commerson招募環球航行助手時她也加入了。在航行中她偽裝成男性,幫助Commerson收集了大量植物樣本。她的努力十分不易,因為船上的水手們對她的性別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懷疑,她必須得時刻都表現的陽剛之氣十足。
瓦薩學院的LizabethParavisini-Gebert在200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描述道,“航海員們注意到他(Baret)在麥哲倫海峽的大雪和冰山的遠征途中,一直伴隨他的主人左右,攜帶著武器和植物樣本,充滿了勇氣和力量。”
最終,Baret的女性身份還是被發現了,但船員們并沒有因此有太大騷動和小題大做,Baret得以繼續她的工作。1773年在回程途中Commerson在現在的毛里求斯去世。Baret選擇留在毛里求斯島上,并嫁給了一位前海軍軍士。
當這些植物樣本被送回法國,當時另一位著名法國科學家Jean-Baptiste Lamarck見到了這些樣本,但他錯誤的將紅萍分類到開花植物的某個類別中。當然,他沒有機會看到紅萍在大片水域中漂浮著的盛大場景。當Baret于1780年代回到法國,她得到了未曾預料的歡迎。由于船主和Commerson的一些朋友的幫助,她不僅沒有被宮廷制裁,還獲得法國海軍授予的“杰出女性”頭銜,并得到一份津貼。
1878年,德國自然學家Heinrich Aton de Bary用紅萍首次描述了他對共生的定義——兩種不同生物在一起和諧生存。他以紅萍和青苔的共生為例來解釋他的定義,同時他也注意到紅萍這種蕨類似乎體內似乎有一種細菌,這兩者之間更像是共生的案例。紅萍具有一英寸大小的海綿狀裂片葉,漂浮在淡水表面,長長的卷須在水下搖曳。在它的葉片中具有一個奇特的微環境,一種叫做藍藻菌的微小細菌與紅萍已共同進化了差不多1億年。
隨著時間發展,藍藻細菌已經失去了離開紅萍獨立生存的能力,但它們的光合作用功能將紅萍的固氮能力提升了12到20倍。這些細菌因其光合作用的能力成了紅萍的能量來源,同時它們也在紅萍葉上獲得了棲息地和食物。
里斯本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和紅萍研究專家Francisco Carrapico說,“這些細菌僅僅存在于紅萍的葉子中,紅萍的與細菌這種共生方式與其它物種相比都不一樣,藍藻細菌通過孢子在紅萍之間傳播,這是一種理想的共生關系。”
具有強大的固氮能力也讓紅萍成為不可思議的固碳植物。但是這些還是沒法解釋紅萍為什么會出現在北極。為此,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成立了一個名為“達爾文紅萍”的研究團隊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匯集了來自全球的各領域科學家,最終提出紅萍在北極出現的一種解釋。
Bujak稱,“我們一直處于震驚之中,直到Carrapico提出我們也需要在當今的背景下考慮紅萍的碳捕捉能力。”
研究人員有充分理由認為這種能力不是紅萍在北極生存的因素。即使有充足的碳和氮,紅萍的大小以及只能生活在淡水中都讓人覺得它出現在北極就已太過不可思議,更不要說形成可以改變地球整體氣候的規模和能力,將地球從一個差不多像金星一樣炎熱的湮沒之地中拯救出來。
如同其它大多數有趣的科學故事一樣,一個問題被解決了,另一個新問題馬上就會被提出。
如果紅萍曾如此大規模的生長,乃至它對氣候的影響程度很高,那么是什么原因阻止了這種不屈的蕨類植物,并導致了氣候的劇變呢?研究者們探究的越深入,他們也越發現紅萍的傳奇故事是那么的不可思議。
(作者:詹妮弗·赫伊曾;譯者:呂薈)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