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每天記賬,是窮人才會做的事?

    有句話說:「記帳是理財的第一步。」

    于是窮人盲目的聽話照做,乖乖地在帳本上記下每一條收入與支出,以為這樣就等于拿到富人俱樂部的入場券,結果過了好幾年,還是只能過著縮衣節食的生活,除了身上數十年如一日的窮酸味,身后還有一堆債主追著跑。

    為什么記帳會讓窮人愈來愈窮?

    因為記帳會讓窮人成為事后諸葛,查帳則會讓富人洞燭機先。

    窮人總是在數字上下文章,只是加一塊減一塊就像發生什么大新聞似的,這樣的觀念,只能計算眼前擁有的收入與支出,而無法衡量未來的資產與負債,因此就只好在加加減減的小錢中庸碌一生。

    富人不會把時間花在沒有效益的事情上,他們不記帳,但必定按時查帳。只有加減的數字游戲對他們而言一點用處也沒有,衡量金錢的關鍵,應該要從「比例」開始。

    窮人的金錢觀念錢是等差級數,不是賺一元就是虧一元,但富人的觀念是等比級數,轉眼之間就已賺了好幾座金山銀山。

    想變成有錢人,你得先知道有錢人都在做什么。富人想的跟你不一樣,做的也不一樣,如果你不觀察不學習,以為用窮人習性就可以為自己的身價翻本,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不過,想成為富人其實并不難,只要你愿意把身上的窮人習性升級為富人慣性,雖然剛開始一定會發生程序不兼容的成本,但最終一定會讓你大呼值回票價。

    十年不喝星巴克,就能買一棟房子?

    「在我眼里金錢像糞便一樣,如果你把它散出去,就可以做很多的事;要是把它藏起來,就會變得臭不可聞。」洛克菲勒在給兒子的信中寫到。

    洛克菲勒幾乎是「富人」的代名詞,但他卻不會告訴你省錢能致富。

    有錢人喜歡的不是「有錢」,只是無法忍受貧窮;富腦袋的「脫貧計劃」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不想忍受低水平的生活。

    知名的「拿鐵理論」說的是:每天少喝一杯星巴克拿鐵,幾十年后,省下來的錢足以買一棟臺北的房子。

    就算你根本不喝星巴克,你有因此買得起房子嗎?

    如果這是真的,窮忙族早該絕跡了。

    那些大老板的桌上每天都擺一杯星巴克,他們照樣坐擁豪宅,甚至是好幾棟;你只能望著老板桌上的星巴克,喝著即溶咖啡、咬牙切齒的默念「我要省錢」。

    你能忍耐龐大的工作量和高漲的物價,但薪水卻不會因此追上通膨的速度。

    如果你仍想靠著儲蓄脫貧,十年后你還會在原地踏步;如果你認為勒緊褲袋就能抵抗通膨,四十年后你將追悔莫及。

    猶太人的致富典籍《塔木德(Talmud)》中有段名言:「上帝把錢作為禮物送給我們,目的是讓我們購買這世間的歡樂,而不是讓我們攢起來還給祂。」

    我們一直被教導節約理財,卻經常忽略一個事實──錢本來就是拿來用的。

    試想到星巴克消費讓你心情愉快,使得工作效率大增,那樣的效益就不是「拿鐵的價格加上投資報酬率」可以取代的。

    只會勒緊荷包的人,絕對賺不到錢

    很多理財方式一味鼓吹存錢,卻忽略懂得花錢才是健康的致富之道;這不是鼓勵你效法美國人的「負債式享受」,有錢人自有一套「量力而為」的享受方式。

    80%的人有儲蓄的習慣,錢有八成是放進銀行;富人們卻幾乎不會把錢存在銀行里,而是想方設法的「貸」錢去用。

    同樣是挑選住屋,窮人只愿意每個月花錢租屋;有錢人會評估房產的增值率,相中滿意的房子貸款也要買下,不僅住得舒服、轉手還能再賺一筆,何樂而不為?

    窮人就算繳一輩子房租,房子也不會變成自己的,付出的錢多半打了水漂;相反的,有錢人在貸款買屋的那一刻,擁有的不只是一棟房子,還有隨時間增值的財富。

    從現況看來,愈舍得花錢的人愈有錢,愈不敢花錢的人愈窮。

    想在理財上自我突破,先換顆富人的腦袋,別再想著「我只賺22K,根本無財可理」,這只會讓你永遠無法擺脫貧窮的命運。

    為何有錢人從不搜集折價券和排隊撿便宜?

    我曾經聽過有個案例是這樣的,有位不動產業界的大老板,早上在家固定都要看三份報紙,了解每天的時事與趨勢,每當他看完報紙后,就會放在桌上跟早餐一起讓女傭收拾。

    一直以來其實他心里都有個疑問,就是每次在回收箱的報紙總是看起來破破爛爛,被東剪一塊西剪一塊,于是他忍不住向女傭問起這件事,結果對方回答,因為每天的報紙上都會有50元商品折價券,所以就會花幾分鐘的時間把它們剪下來。

    用餐結束之后,女傭收拾完早餐,就花了5分鐘剪下報紙上的折價券,同一時間,在書房談生意的大老板,把房子賣出之后一轉手就賺了5千萬。

    我們都想當有錢人,但總是常常在做女傭會做的事,完全不知道名為「省錢就是賺錢」的稻草堆下,暗藏意想不到的貧窮陷阱。

    使用折價券的次數愈頻繁,荷包的生命就被折壽得愈多

    折價券就是業者極盡所能要讓窮人掏出錢的殺手锏,他們會灌輸你「很窮嗎?沒關系,用折價券就可以幫你省錢」或是「折價券保證可以讓你用最少的錢買到多的東西」的觀念。

    但是他們故意沒說出口的事實是:雖然打折,但買愈多就一定花費愈多,而且還會買下一些不需要的東西。

    窮人花時間搜集折價券,以為可以讓荷包不會瘦得這么快,無形中卻因為價格便宜,導致多買了根本不必要的東西,反而花掉更多的錢,每個月的月底依舊要面對「月光光,心慌慌」的窘境。

    堆積如山的折價券只堆棧了你的成就感,以及成為有錢人的假象,并不能真正讓你得到額外的金錢,而且你省下來的錢,日后還是必須被花掉,你只是遞延它被使用到的時間而已。

    窮人只有省小錢的觀念所以只能賺小錢,而富人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賺更多錢。

    成本與效益,是成為富人的必備觀念

    富人不會花時間去搜集折價券或是排隊買便宜,因為他們了解時間成本的重要性,既然每天24小時是無法變動的成本,在成本不能調整的情況下,想要有高收益,就要選擇能產生高收益的方法。

    而排隊搶便宜對富人來說除了「浪費時間」之外,不然就是「毫無意義」。他們在喝一杯水的時間就能幫自己賺進大把鈔票,怎么會把時間花在排兩個小時的隊,只是為了前一百名的消費者可以享受半價的芒果冰。

    同樣是一分鐘,窮人如果能賺到錢就心滿意足,富人則是絞盡腦汁,能賺一萬元就絕對不賺一百元。

    窮人完全不了解成本與效益的概念,他們只知道只要做了這件事就會得到這個結果,富人會考慮到這個結果是否值得花費這些時間及金錢后,再決定是否要進行。

    當窮人在搜集便宜好康的優惠券,富人可能已經在研究世界趨勢與經濟動態,正準備要加碼投資或是擴大事業版圖。

    窮人只知道鈔票的多跟少,富人卻了解金錢的本質,他們深知金錢是工具,身價才是財富,不使用折價券的原因,是因為不希望身價也跟著折價了。

    把錢花在刀口上,不會讓你翻身致富

    目前臺灣的經濟環境正處于停滯發展階段,前陣子媒體24小時輪番報導高科技業裁員的后果,就是大家不敢花錢,曾經有個夜市老板娘跟我說:「新聞現在每天都在報景氣有多差,大家都不敢消費,我們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現在的業績只能做到20年前的一半!」

    因為收入減少不花錢,所以儲蓄率愈來愈高,也許你會問,大環境不好,未來的飯碗不知在哪里,把錢存起來未雨綢繆有錯嗎?

    事實上,你的消費方式,將會決定你未來會變成窮人還是富人。

    我曾經聽過很多上班族談論他的理財之道,最普遍的說法就是:「我的錢都花在刀口上。」所以每天花大把時間在貨比三家「省小錢」,一看到清倉大拍賣就見獵心喜,其實,錙銖計較可以省下多少銅板,才是壓垮窮人的最后一塊「磚頭」。

    窮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沒有投資的資金,而是沒有讓自己變有錢的腦袋。窮人的錢幾乎拿來當作生活費用,用負債消費的方式過日子,無法轉換為創造更多收入的資本;相反的,富人之所以愈來愈有錢,是因為他們的消費都是資產性的流動。

    富人的手邊不會留有太多現金,因為他知道鈔票每分每秒都在變薄,他們在意的是資產凈值,富人手上的鈔票跟著他們的注意力流動,在分秒間不斷轉換成不同形式的資產。

    窮人的眼中只看得到工作收入,他們手上的鈔票無法簡化,財產只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歸零,最后甚至會變成沉重的負債。

    大多數人還在依循著上一代對金錢的態度,先找到一個穩定工作努力向前,再把薪水拿來儲蓄買房子,這樣看似務實的理財觀念,會讓你未來遭遇到非常大的風險。

    我的一個親戚抱持著必須先擁有自己的房子才能成家立業的觀念,所以他結婚生小孩之后買了一戶不到30坪的市區大樓,房貸一背就是30年,每個月要繳3萬多塊的房貸。

    不久前他經營的小型加工廠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景氣緊縮導致大客戶抽單,最后只能無奈關門大吉,一夕之間,我的親戚從小老板變成了中年失業中,每個月3萬多塊的房貸沒有為他帶來更多利益,反而成了壓垮他財務的最后一根稻草。

    富人會「借貸購屋」,用好債買進資產產生正的現金流,他們絕對不會「負壞債購屋」,在通貨緊縮的時候,實際的利率卻是上揚的;而窮人身上的貧窮基因,讓他們總是不斷靠「借貸」買東西,持續產生負的現金流,以致財務黑洞愈來愈大洞。

    這就是為什么富人愈花錢愈有錢,窮人同樣花錢如流水卻欠了一屁股債,不是因為富人的八字比較重或是祖墳風水比較旺,這其中的貧富差距只是來自對金錢的態度截然不同。

    有錢人的想法是讓錢住在「高級旅館」里,他會開始為手邊的錢安排「最好的出路」,對于富人來說,金錢的存在價值不是把錢供起來,而是把錢花掉。

    很多人都是沒有目的的存著錢,當一個「守財奴」或是「屋奴」,終其一生也很難變成真正的富人。

    窮人無論任何情況都習慣「Show Hand」

    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在于,他們會把錢放在不同地方。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個簡單的道理人人都懂,盡管如此,我還是經常聽到很多人會說:「我手上的錢全都拿來投資某支股票」或是「我的收入都用在哪里了」,直到有一天莫名其妙被「斷頭」或「套牢」,才嚷著要去跳樓。

    事實證明,貧窮是一種習慣,不是你的口袋有多少錢。

    很多人最不想要的就是債務,但是腦子里卻沒有任何風險概念,經常用「Show Hand(梭哈)模式」拿自己畢生的積蓄到市場上豪賭一把,這就是窮人不可逆的慣性。

    所以,想要脫貧的第一堂課,就是不要再感情用事把手上的錢「All In」,學習分配金錢用在甚么地方非常重要。

    富人的致富模式基本上都遵循同一個法則,他們聚焦在「如何運用自己的金錢」,而不是如何存錢,他們不斷地把錢投資在可以創造更多現金、提供被動收入、對抗通貨膨脹,以及不斷增值的資產之上。

    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記》開頭寫著:「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現在我們也面臨了同樣的時代;美好的是,任何人都有機會在全世界經濟重新洗牌的時候,乘勢而起一躍變成富人;糟糕的是,你抱著窮人的信念兜兜轉轉了大半輩子,最后還是過著原來的窮酸日子。

    大部份的人都逐漸淪為窮忙族與低收入戶,你每天拚命賣力工作也快要賺不到三餐溫飽的收入,想要置換你骨子里的貧窮基因打造成富貴體質,首先,趕快丟掉窮人的信仰,克勤克儉不是你的致富圣經,鐵飯碗更不會變成你的救贖。

    我們總是為了手邊沒錢而感到羞愧苦澀,只有讓自己學會用富人的想法思考,痛下決心將貧窮的內在「重新裝潢」,這才是真正讓你翻身的「富貴風水」。

    人可以沒錢,但不能窮酸

    長年下來,我一直在觀察,為何有錢人不論破產幾次,最終還是成為有錢人。相對的,窮人在貴人來臨或翻身時機到來時,卻一次次地視而不見或躲得遠遠的,不論他們如何絞盡腦汁貪財省錢,最終還是個窮人。

    我也聽到很多中小企業主跟我抱怨,說那些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為何一個個都安裝著窮人的腦袋,身上也散發著窮人的習性和氣味,即使相隔幾公尺遠,甚至他們一進門,那種窮酸味就能聞到。

    其實,只要他們所選的工作有發展性,剛進公司時即使薪水只有22K甚至更低,那又何妨?

    因為,真正能讓他們在社會立足的,不是那份死薪水,而是從工作中學習到或累積起來的技能和Know How,只要他們的能力夠強,對公司貢獻度夠高,老板自然會用更高的薪水來肯定他們的能力。

    然而,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來面試,都不問工作內容或前景,卻只關心福利和薪水多寡。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面試新人時,盡管對方也承認自己什么都不會,也愿意參加公司的培訓,然而卻在薪資上為了一千元的差距,和我爭執了半天。

    最后,雖然他同意這個薪資是公司政策,我也無法改變而暫時妥協,但我已經心涼了一半,直接在他的面試表上注記:不錄取。

    富人的富,不是先天的,窮人的窮,也不是命定的。

    人之所以會有窮富貴賤之別,其實關鍵是在習性,而不是祖先風水或八字好不好,更不是取決于你的爸爸是誰或有沒有娶到富可敵國的千金小姐。

    說難聽一點,如果你整個人都散發著「窮酸」的習氣,就算你祖先或老爸多有錢,你也稱不上是富人或有錢人,頂多是擁有很多鈔票且身上散發著銅臭味的暴發戶罷了。

    畢竟,做人可以沒錢,但不能窮酸一生。

    習性,才是決定你是富人或窮人的關鍵點。

    (選自:臺灣《商業周刊》;作者:狄驤)

    • 發表于 2014-08-14 00:00
    • 閱讀 ( 742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