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大爺們的廣場舞在哪里?

    相比女性,中老年男性對廣場活動的選擇看起來十分矛盾——寧愿選擇秧歌、交際舞,也不出現在廣場排舞的隊伍中。這是因為中國男性天生羞澀嗎?

    你見過廣場上跳舞的“大爺”嗎?

    很少。多數人印象中,傍晚的城市空地永遠屬于中老年婦女,偶爾少數男性點綴其中,根本不占主流。

    雖然沒有全國性調查,但部分地區性的研究顯示,廣場舞中女性的比例都在80%以上。

    這一趨勢在國外仍舊延續。今夏的美國澤西城J. Owen Grundy公園,一些美國白人在中國阿姨引領下,克服語言、文化障礙,在隊列末尾頑強學習,終于掌握了廣場舞技能。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中老年婦女。

    為什么會這樣?

    一般的說法是,廣場舞動作嫵媚,更偏向女性,中老年男性羞于參與。這顯然是錯誤的。實際上,傳播最為廣泛的“佳木斯快樂舞步”,動作與廣播體操相差無幾,根本不涉及動作的性別差異。而妖嬈程度幾乎爆棚的東北秧歌,傳統上不乏男性舞者。

    排舞,交際舞,暴走族

    中國的“大爺”真的都含蓄內斂,不適合廣場舞嗎?

    當然不是。但首先,要將廣場舞這個模糊的詞厘清——如果細分,至少能將其分為排舞、交際舞、民俗舞幾類。

    通常人們說的“廣場舞”,是指排成隊列,動作整齊,在城市空地跳的舞蹈。在形式上它們屬于排舞。而其他出現在城市空地的舞蹈,較常見的為交際舞、民俗舞,前者多是簡化版的現代舞,甚至迪斯科,后者以秧歌為代表。

    這幾類廣場舞中,排舞簡單易學——站在隊列后模仿即可,方便陌生人社交、參與;交際舞動作親昵,多數舞者是熟人,夫妻配對幾乎為標配;民俗舞多出現在郊區、回遷樓等,傳統色彩濃厚,但在現代社區逐漸減少。

    一般意義上的廣場舞——排舞,男性舞者極少,但廣場上的交際舞、民俗舞男性比重并不低。尤其交際舞。

    這時候,被認為穩重的中老年男人也輕盈起來,跳起遠比排舞嫵媚的華爾茲、秧歌。

    如果將范圍放寬,觀察廣場上的其他活動,男性參與者的比例就會相對提高。如最近中老年人流行的“暴走”,一些較大規模者,如青島國信體院館、徐州云龍湖的暴走團,都起源于之前的廣場舞團隊,但一經轉化,男性比例便驟然提高。

    顯然,中老年男性和女性都有健身需求,面對孱弱的場地供給(詳見《為什么廣場舞喜歡放鳳凰傳奇》),廣場都是他們重要的活動范圍。

    但為何只有排舞男女比例懸殊?

    與交際舞、暴走相比,排舞最重要的區別不是動作,而是它的交際功能——每個隊伍按熟練程度排列先后,領舞都是老資格的組織者,對新加入者十分開放,只要跟在隊尾學習(部分要求繳納場地費)。

    這樣的形式十分適合陌生人交往。經歷了近十年突飛猛進的城鎮化,越來越多的人從熟人社會搬入了現代小區,原有聯系被打破,新的社交網絡逐漸形成。這也正是廣場舞(排舞)在中國出現并壯大的時間。

    所以,中老年女性與男性相比,更愿意與陌生人交往,更能適應到陌生人社區的轉化?

    沒錯,就是這樣。

    可憐的“大爺”

    更進一步說,已婚中年男性對妻子的依賴,要高于妻子對他的依賴。尤其在脫離了舊有社交網絡之后。

    這在社會學中體現為社會支持(socialsupport)的差異。簡單說,社會支持是個人利用其社會網絡,為自己獲得精神、物質幫助的總和。

    學界的研究表明,相對于男性,女性的總體社會支持程度更高。她們更愿意參與其他人的社會網絡。當然,也更依賴于此。

    2005年,《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篇研究對比了1000余對男女雙胞胎的成長過程,發現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多的獲得感情性社會支持,也更多地給他人提供社會支持。

    一旦面臨壓力,女人更愿意向社會網絡中的他人尋求幫助。而此時的男性則矜持得多,更傾向于向妻子尋求幫助——如果未婚,其抑郁癥傾向明顯增加。這也是為什么寡居對男性的傷害大于女性。

    社會支持也受文化差異影響。同樣面臨遷移壓力,歐洲裔和亞裔的社會支持程度也有差距。

    Ucla的研究者在2004年發表的論文中,美國的歐洲后裔在多數社會支持項上,要高于亞裔居民。這也和不同文化的社會交往、集會等傳統差異有關。

    中國“大爺”一旦從熟人社會轉入陌生人社會,應對會尤為吃力。他們不得不放棄了舊有關系網絡,依賴婦女先在新住宅區建立“媽媽幫”,再由女性介紹,進入交際網絡。

    在體育鍛煉方面,女性往往能適應于開放的排舞,借此建立社會聯系,而中老年男性雖然在原來的熟人社會參與秧歌等民俗舞蹈,但跨入新社區的秧歌隊首先要進入熟人圈子,這遏制了他們進入廣場舞等隊伍。

    暴走團這種形式,并不需要多深的交往,也無需因學習動作頻繁求教于他人,其黏合程度遠弱于廣場排舞,因此受到“羞澀”男性的偏愛。

    至于交際舞,當然是男女搭配最佳。但中國的中老年人,對待貼面近舞的開放程度畢竟有限,因此,舞伴多是夫妻搭檔,或者男男、女女搭檔。若男方不愿參與,也會連累女方——怎么能看著自己老伴與他人蹦恰恰?所以,交際舞的男女比例在廣場舞中最為均衡。

    中老年婦女的逆襲

    社會支持的性別差異,主要是因性別角色的社會化造成的。由于生理上、文化上的差異,傳統上男性的社會角色較女性強勢,社會對其抱有堅強、獨立的期待,這讓他們不容易向他人尋求支持。

    女性則在多數時間處于弱勢地位,感情豐富、敏感不僅被允許,還因有益于關懷他人而得到鼓勵。這增加了女性尋找、給予社會支持的傾向。

    雖然在20世紀后,女權運動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固有的社會性別差異,但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對于目前中國的中老年人,受舊習俗的影響遠高于年輕人。

    不過,即使在社會、婚姻中受到壓抑,一旦進入中老年,性別的優勢便有一個逆轉的趨勢——相對于男性在進入中老年后精力、能力、影響力的下降,女性因卸去撫養子女的擔子,擁有了更多的支配時間。同時,“十年媳婦熬成婆”,話語權也大大增加。尤其是移入陌生人社區后,再不必因外出活動,背上極重的道德負擔。

    至于男性,很難再像年輕時在社會中打拼,再建立新的社會聯系十分困難。如果是在宗族習俗較強的東南沿海、山東等地,還會有家族聯系,讓男性維持社會交往,獲得地位、尊重,即使是在東北、西北這樣家族規模較小的地區,只要留在原來的熟人范圍,就仍還有身邊的舊友可以交流。

    但一旦搬離舊環境——這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國正無數次上演——男性常常會陷入孤獨境地,而此時,他們常常只有通過“軋馬路”來排解苦悶,或者等待妻子將其介紹進新的圈子。

    對面的老太太怎么還不看過來……

    • 發表于 2014-09-29 00:00
    • 閱讀 ( 83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