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認為,會說兩種語言的寶寶在認知發展階段會獲益良多。從表面看,一直聽著父母講兩種語言的小孩似乎更快厭倦相同的事物,并趨向于發現新鮮事物。根據專家的說法,這樣的情況恰恰是已知的學前發展較佳的指示器,就像高的IQ測試得分一樣。

新加坡的一項出生群組調查研究發現了雙語對嬰兒的益處。一個由調查者和臨床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現,任何雙語家庭嬰兒都表現出早期認知優勢——不是某種特定語言獨具的特性。研究結果來自長期以來的群組研究(長期以來讓參與主體一起分享一項活動)。新加坡的媽媽和她們的寶寶參與其中,結果顯示6個月大的雙語家庭寶寶能比那些在單語家庭長大的同齡寶寶更快地認出熟悉的圖像、他們也更加關注新鮮事物。
比如,給所有的寶寶看小熊或狐貍的彩色圖片。對一半的寶寶來說,小熊成為了他們熟悉的畫面(一張重復展示好幾次),而狐貍則是新鮮事物,反之亦然。研究顯示雙語寶寶更快厭倦了熟悉的圖案。據《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消息,這些發現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網絡科學雜志《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上。過去的研究認為,人們認為嬰兒厭倦熟悉畫面、偏愛新鮮事物的現象是更好學前發展成果的指示器。這還包括嬰兒在今后概念形成,非語言認知,語言的表達和接受力,IQ測試等方面的更好表現。

寶寶看著同一個圖像然后很快厭倦,說明他們今后孩童階段的各種認知范圍和語言方面的性能更高。雙語寶寶對新鮮事物觀察的時間也更長,這表明比起單語寶寶他們更偏愛新鮮事物。其它的研究也顯示這與今后的IQ水平和字母測試方面的更好表現有所關聯。雙語寶寶會吸收更多的語言信息。6個月大的雙語寶寶不光只學習另一種語言,同時也在學習區別他們聽到的兩種語言。
這是可能存在的,因為同時學習兩種語言需要更高的信息處理能力,嬰兒獲得這個機會接受挑戰從而提升自己的技能來應對。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Leher Singh是這項研究的主導作者,他說:“嬰兒研究的最大挑戰是數據收集。圖像適應性的運用非常方便有效,因為只需幾分鐘時間,也可以很自然地對嬰兒進行測試,嬰兒會很快對新事物表現出興趣,然后又迅速轉移興趣點。雖然這種任務非常簡單易行,但它確實能顯示今后的認知發展能力。”Leher Singh副教授說:“做為成年人,學習第二門語言是痛苦和費力的。人們有時會把大人碰到的困難應用到小孩身上,虛構想象兩種語言會在他們的小腦瓜子里造成的混亂。”然而大量的研究顯示,嬰兒能夠很好地勝任雙語學習的挑戰,實際上他們還能從中獲益匪淺。
(編譯:shixinxin;via dailymail)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