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振奮國民,曾經發表演講,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我們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現在,這句格言被引用的頻率也相當之高,或者是因為它十分雞血外加文藝小清新,不過怎么聽起來就那么有道理呢?我們臣服于無意識的恐懼而喪失自己,這到底靠不靠譜啊?

一、先來看一個案例
A是一個成就動機很高的人,但是她又苛刻地厭惡這種高動機,并且努力抑制,在眾人面前盡力表現出一個無為者的態度,然而事實上,她對成就是抱有幻想的,卻常常因為自身的這種過分壓制而喪失很多機遇。于是也會陷入一種自責的情緒之中。可遺憾的是個性標簽一旦形成,在任何一個固定的圈子內都很難打破,即使更換一個全新的環境,也常常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拽回原來的行為習慣之中。
你可能會很疑惑,為什么她會選擇壓抑這種正常的渴望,掩飾原來的個性。但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會有這種看似矛盾的心理傾向,有選擇地把自己展示給他人。但這種“有選擇”卻讓自己苦惱。

經過調查與自陳,我們發現在A的認知里,自己的外形并不出眾,甚至認為低于平均水平,這是她的成長經歷所賦予她的自我評價(在這里先不討論這種評價是否符合事實,但通常都有失偏頗),由此也形成了較低的自尊。為維護自己作為一個整體的和諧與合理,她為自己選擇一個不瘟不火的個性,她總是對外宣宣稱有趣勝過意義,并且在人前也表現的十分開明,但一旦遠離人群她又會疑惑自己這些行為并不能給她帶來享受,可這些行為似乎就是條件反射式的產生了。
或許是這樣,她預見到了如果自己如果功利性極強,就會引起他人注意,被注意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增加了被攻擊的可能,他人可能會談到她的外貌,談到“這么丑陋也想要成功”,或者是猜測她是“因為長得丑陋所以才追求成功的”,對于他人對她外貌的任何評價她都是敏感而無法承受的。為了盡量避免別人談論她最不樂意被談論的東西,她選擇重塑性格,雖然這種方法十分迂回,或者收效微小。
二、一個經典的行為動機理論可以解釋
赫爾的驅力理論,可以用來簡要解釋A隱藏那個自己成就動機高的自己,而在他人面前表現為“無為者”的原因。
赫爾認為,驅力(D)、習慣強度(H)共同決定了個體的有效行為潛能(P),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表示為:
P=D×H
驅力為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在以上情景中,我們可以認為,A掩藏成就動機的行為,是出于害怕成功、害怕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的一連串“無法承受”,是一種“避害”的內部動機,重復這種“表演”則幫助她鞏固了這種行為。
三、臣服于感受是無意識的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案例中的行為過程聽起來是重重心機的產物,事實上卻是一種鮮有意識參與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會躲避,會拖延,會偽裝,并非害怕事件本身,而是害怕事件可能觸發的感受,讓我們承受不起,并且其中的過程很有可能是無意識的。
有研究表明,恐懼是被瞬間觸發的。由于進化的原因,人類大腦“感知”到恐懼的時間只有14毫秒,而你觸碰自己手臂后,大腦感知到這種觸碰的時間則需要400-500毫秒,這也就意味著,你的身體在你的各種感覺器官綜合并且讓你認知到恐懼害怕之前,已經探測到它并且開始做出反應。有時我們會產生不詳的直覺,它的存在并非超自然,而是一種神經傳導產生的時間差。

在恐懼時,生物體生理組織劇烈收縮;組織密度急劇增大;能量急劇釋放。腦內激素失調,人處于應激狀態,總之會產生十分痛苦的主觀感受。我們為避免這種感受,我們會變得莫名地無法自控、巧妙地成為偽裝師、逃避者或者拖延癥患者。
很多行為,是我們出于害怕害怕而進行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防御。
為了更好的證明這種恐懼感受的無意識性,介紹一個例證:
一位失憶癥患者,海馬體功能異常,在與一位護士握手時,被針頭扎到。后來,這位患者遺忘了該事件,但始終不愿意同該名護士握手,但詢問其原因卻無法回答。
這說明,一旦一個刺激與一種危險信號或者恐懼感受建立聯系(神經連結),它就很難消除,或者說,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被“淡忘”。
記憶并非完整的整塊提取所有信息,而是將時間、方位、情緒、人物情景等零碎記憶拼湊起來的過程,記憶是一種重組,但這種危險神經連接不會通過正常的記憶伴隨表現出來。而記憶是意識的基礎成分,所以可以說,這種原始刺激與恐懼之間的那個聯系是處在無意識之中的。
四、可以試著解釋很多行為,然后改變認知
比如拖延癥。有理論指出,部分拖延癥患者實質上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他們不能接受自己努力了仍舊不能取得完善的結果,害怕將不夠完美的原因歸結于自己的能力問題,寧可尋找借口,做著“只要時間充裕我便能做得很好”、“這樣的結果只是因為我匆忙趕出來的緣故”之類的春秋大夢。

很多時候,一旦你存在這樣的刺激—恐懼聯接,你的大腦會自動根據你的經驗為你匹配最安全的行為模式,以防止自尊受傷害、自我價值崩塌、最重要的是這些傷害與崩塌帶來的消極感受。當你的行為被重復幾遍,便很容易形成了一種行為或者交際習慣,形成新的神經聯接,像一條溝一樣越來越深,直至不可逆。
這同時也說明,只要通過稍加調整自己的認知,我們可以嘗試著改變。當然我們有時也需要敬畏自己的直覺,非理性并不是沒有理性,因為它可能是你生活的導師。
(作者:潘二妮)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