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的自由放任政策圍繞著完全自由貿易的概念展開,即允許商業利益集團在沒有任何政府干預的情況下跨境買賣商品,通過稅收、關稅來控制供求和操縱價格,或者其他類型的控制機制。雖然放任政策起源于17世紀的法國,當時商...
不同類型的自由放任政策圍繞著完全自由貿易的概念展開,即允許商業利益集團在沒有任何政府干預的情況下跨境買賣商品,通過稅收、關稅來控制供求和操縱價格,或者其他類型的控制機制。雖然放任政策起源于17世紀的法國,當時商人階級要求法國政府不要插手他們的事務,但自由貿易在古代比過去幾個世紀更為廣泛。隨著政府對進出口流動的記錄越來越精確,自由放任政策變成了一個程度的問題。自2011年起,自由貿易常常意味著關稅、稅收的減少,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聯盟談判自由貿易協定中國與東盟(ASEAN)于2010年形成的自由放任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自2003年以來,所有相關國家的經濟體系都在進行減少貿易壁壘的談判,其中包括當時地球上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一個60億美元(USD)的自由貿易協定下的綜合經濟體。根據該協定,自2011年起,對過境進入中國的貨物征收的關稅平均為1%,中國對東盟成員國出口商品的關稅平均為1.6%跨境貿易成本降低的結果,僅2010年中國與東盟伙伴之間的貿易額就增加了44%,中國和菲律賓之間的一些產品,如化妝品,關稅從以前的60%大幅下降到同年的5%。東盟的小成員國,如越南,也看到了直接歸因于進出口減少的貨物跨境流動的急劇增加稅收也是如此。

東盟國家和中國在2010年開始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其他自由主義政策的例子包括協調進出口法規,以使需求迥異的國家受益。經濟效率包括調整貿易,使各國能夠生產出它們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或服務。例如,赤道附近的國家氣候適宜常年種植熱帶水果和農作物,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國家更適合生產消費電子產品等制成品,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強,這促進了貿易,而自由貿易政策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最大,加拿大試圖協調這三個不同國家的經濟它取消了關稅以及對某種特定產品的進出口數量的限制,并取消了自2008年起的所有貿易限制。通過消除這些壁壘,三國之間的貿易額比協定前一年的1993年增加了190%,到2010年。這種自由貿易政策的無限制實施創造了世界上貿易價值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自2011年起,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伙伴之間每年的貨物和服務貿易額為1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