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序數是化學元素原子核中質子的數量,正電荷粒子是原子核中的一個原子。元素之間的區別在于它們所擁有的粒子數,所以每個元素都有自己獨特的原子序數。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它的電子數決定的,但是在中性原子中,這和質子的...
原子序數是化學元素原子核中質子的數量,正電荷粒子是原子核中的一個原子。元素之間的區別在于它們所擁有的粒子數,所以每個元素都有自己獨特的原子序數。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它的電子數決定的,但是在中性原子中,這和質子的數目是一樣的。但是原子可以獲得或失去電子來形成帶負電或正電荷的離子,因此原子序數被定義為質子的數量,因為對于一個給定的元素來說,質子的數量總是相同的。

元素原子核中的質子數就是它的原子序數原子序數,質量數和原子量,可能會混淆這些值,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原子是由一個含有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中子的原子核組成的,原子核中的電子繞著一段距離運行。質子和中子相對較重,重量相似,但是電子非常輕,對原子重量的貢獻很小。原子的質量數等于質子數加中子數,幾乎等于原子的重量/>元素的原子序數沿著周期表的每一行遞增一種元素中中子的數量是不同的。具有不同中子數的元素的形式被稱為
同位素。例如,最常見的氫形式有一個質子而沒有中子,但是還有兩個氫同位素,氘和氚,有一個和兩個中子,自然存在的元素通常是不同同位素的混合物。碳是另一個例子,由質量數為12、13和14的同位素組成。它們都有6個質子,但分別有6個、7個和8個中子

氯的原子序數是17。盡管19世紀的化學家已經建立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的近似值,精確的計算并不總是直接的,因為不同的同位素以不同的比例出現。通常,原子量是根據同位素的相對豐度來確定的。由于一些同位素是不穩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其他元素,原子量可以變化,并且可以表示出來作為一個范圍,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值。同位素通常用化學符號左下角的原子序數來表示,而在右上角用質量數或近似原子量來表示。例如碳13表示為6C13元素按原子序數排列在周期表上元素周期表在19世紀60年代,俄國化學家Dimitri Mendeleev研究了當時已知的元素表,最初是按原子量的順序列出它們,然后把它們排列成一排,把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組合在一起。以前其他化學家注意到,按重量排序的元素,其性質往往會或多或少地重復,例如鋰、鈉和鉀都是以相似的方式與非金屬結合的活性金屬,而氦、氖和氬都是完全不活潑的氣體。因此,門捷列夫的清單后來被稱為元素周期表。門捷列夫的初稿效果不錯,但也有一些不一致之處。例如,按重量順序排列,碘出現在碲之前。問題是碘與氧、硫和硒、碲與氟、氯和溴組合在一起。根據它們的化學性質,應該是相反的情況,所以在1869年發表他的表之前,門捷列夫只是簡單地交換了這些元素。直到然而,20世紀初,這些矛盾的原因被揭示了,物理學家H.G.J.Moseley建立了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產生的X射線的波長與其序列之間的關系由于原子的結構在這段時間內被其他實驗所揭示,很明顯,這種關系取決于元素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換句話說,它的原子序數。然后周期表就可以按這個數排序了,把觀察到的元素的化學性質建立在可靠的理論基礎上。原始表格中偶爾出現的不一致是由于中子數的變化有時會導致一個元素的原子量比另一個原子序數更高的元素現代元素周期表把盒子里的元素排列成行和列,每行的原子序數都上升。每一列都把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組合在一起。這些列是由電子的數目和排列決定的在原子中,它又由質子的數量決定。每個盒子通常都有元素的化學符號,原子序數在上面。

鐵的原子序數是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