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理論是建立在一個人的思想控制他的行為、個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環境的前提下的,它是一個與行為理論形成鮮明對比的心理學領域,它指出個體的行為和他所處的物理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一些心理學家將這兩種理論合并形...
認知理論是建立在一個人的思想控制他的行為、個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環境的前提下的,它是一個與行為理論形成鮮明對比的心理學領域,它指出個體的行為和他所處的物理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一些心理學家將這兩種理論合并形成了所謂的認知行為理論。認知理論中最具爭議的一個方面是,嚴重的情緒障礙可以通過思維模式改變認知療法可以用來治療兒童抑郁癥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能夠被控制,那么他的思想和行為就會被改變,一個人的個性和身份可以通過思想表現來重塑。

遵循認知理論的治療師專注于幫助患者改變其思維事實上,有些人甚至認為,整個生活環境和結果都可以通過思維過程直接控制根據認知理論,鼓勵和釋放新思維模式的一種方法是通過冥想。情緒障礙,如抑郁和焦慮,已經被證明對認知療法有反應。一些專家同意認知療法比單獨使用抗抑郁藥更有效在某些方面,認知理論與東方的宗教觀念很相似,尤其是佛教教義中的那些觀念。諸如"我想,所以我在"和"我們成為我們的思想"等諺語都反映了這一理論。這是一個人的外在觀念表達是他內心的結果,認知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開始占據了一個據點,許多自助資源都是圍繞著通過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來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和情緒而建立起來的例如,那些認為自己不快樂或在自己的處境中看不到積極方面的人將繼續逃避幸福。對這一理論的批評圍繞著這樣一種觀點:思維過程過于復雜和抽象,無法完全理解有人可能會說,一個人的思維過程不僅受到他自己的看法的影響,而且還受到他所處環境中其他人的看法的影響,可能會激發超出接受方控制范圍的想法。雖然這個人當然可以嘗試改變這些思維模式,重新構建批評的處理方式,但這些消極的思維模式可能會無意中重新出現另一個對認知理論的批評是,它相對不明確,很難適用于整個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