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蛋白的運動需要ATP提供能量,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都趨向于相對相似。驅動蛋白通常由不同的蛋白質結構域組成,在蛋白質的"頭部"和一個盤繞的"尾巴"處形成兩個球狀運動域。頭部區域附著在微管上,通過放置一個馬達,可以沿著其長度"行走"一個方向在另一個前面重復的區域。"尾巴"區域附著在某種形式的細胞貨物或細胞表面上,以便將細胞成分運送到不同的位置或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操縱細胞本身。不同的有機體傾向于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驅動蛋白。人類大致有45種不同的驅動蛋白,C.elegans是一種常用于生物學實驗的模式生物,它有16種。不同類型的驅動蛋白可能有不同的運動區域,不同長度的尾部區域,驅動蛋白最重要的特征是它能沿著微管"行走"微管本質上是極性的,這意味著它們有不同的正負端。大多數驅動蛋白只能"走"向微管的正端,盡管至少有一種類型的微管能夠向負端移動。微管的正端傾向于遠離細胞的中間,所以大部分的運輸都是這樣進行的驅動蛋白是朝向細胞邊緣的。驅動蛋白能夠沿著微管的長度移動的確切機制還不完全清楚,盡管已經提出了多種理論。最廣泛的理論是"交接"機制,即驅動蛋白像沿著微管行走一樣移動,另一個不太流行的理論是驅動蛋白像尺蠖一樣移動,它的一個運動區域總是領先,而另一個運動區域跟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