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殷墟至寶:來自商王朝的遺珍》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近百件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國寶重器集結登場,讓南京市民一睹3000多年前的商朝王室遺珍。展覽中有一件文物因外形酷似網絡游戲里“憤怒的小鳥”,被網友稱為最“萌”的文物,這就是青銅鸮卣。不過,鸮卣到底是什么呢?

鸮是貓頭鷹,卣是一種酒器,而“鸮卣”(xiāo yǒu)合起來理解就是“貓頭鷹造型的酒器”。2011年,曾有網友將鸮卣的照片傳至網絡,被眾多網友所喜愛,被評為2011最萌的文物。所以,鸮卣也是社會認知度最高的文物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貓頭鷹是一種不吉祥的鳥類。所謂“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貓頭鷹的降臨被視為一種不吉之兆。《說文解字》也將其解釋為“不孝鳥也”,其原因是貓頭鷹經常將獵物整個吞下,然后將不能吸收的皮毛、骨頭等雜物混成團狀吐出。古人遂認為其為“食母之鳥”。漢朝人有在五月初五用它的肉做湯喝的習慣,其目的是要把這不祥之物捕殺殆盡。
然而再往前追溯,商周時期的中國人對鸮還是很喜愛的。這可以從雖占總數不多但比較集中于商周時期的鸮造型青銅器上反映出來。《周禮·鬯人》中有“廟用修”的記載,“修同卣,卣,中尊,謂獻象之屬”。可見,卣是一件集實用與禮制于一身的器物。商代青銅卣有很多做成鸮形,而已見的鸮卣又多做成這種兩鸮背立的形狀。
還有學者認為,貓頭鷹是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的主要圖騰崇拜。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的各種動物器型中數量最多。當時的人們經常在黑暗中遭受野獸的攻擊,而貓頭鷹在黑暗中可以像雄鷹一樣輕易捕捉到食物,自然而然就獲得了人類的崇拜。很顯然,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希望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而這種圖騰文化的影響一直到商周時期依然濃烈。紅山文化的先民屬于古華北人,即世居黃河以北、長城以南的部族,還包括現在的陜西、山西北部和內蒙南部地區。鸮卣的出土地石樓縣二郎坡村,正好處在紅山文化所影響的地域帶。
(作者:金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