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對下面兩條新聞有所耳聞。


這些新聞之所以能成為熱點,是因為很多網友認為文物上交后得到的獎勵與文物的價值嚴重不對等。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人主動捐出文物。在中國捐獻文物的歷史中,有兩個人是不得不提的。這兩人都曾為保護國寶立下殊勛,更可敬的是他們都曾無償將價值連城的國寶捐獻給國家,還珠于民。他們就是張伯駒和孫瀛洲。

張伯駒是“民國四公子”之一,與袁世凱還有些沾親帶故。張伯駒從年輕時起就樂于收藏,在他所著的《叢碧書畫錄》里就收錄了他私藏的118件國寶級書畫,可說是“天下第一藏”。
國難當頭之際,張伯駒更曾花費數十萬大洋及上百兩黃金收購文物,以避免這些國寶流落海外。這也導致一代“貴公子”最后差點傾家蕩產。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張伯駒的前半生為阻止國寶流失而嘔心瀝血,后半生又將國寶全數上交國家,堪為文物界的“恩人”。

知道孫瀛洲的人可能不多,但在文物界,他卻被視作是瓷器研究領域的一座豐碑。
孫瀛洲著作等身,鑒定瓷器更是絕活,耿寶昌、葉佩蘭等學者都是他的高足。孫瀛洲早年經營古董店,他所創辦的“敦華齋”至今仍是琉璃廠的老字號,收購了大量流落民間的國寶。建國以后,孫瀛洲先生也將畢生所藏悉數捐給了國家。
時至今日,這兩位先生與這些稀世國寶之間的故事仍被視為美談。
一副字,比命貴
張伯駒的人生一大憾事,就是沒有阻止國寶《照夜白圖》流失海外。自那以后,但凡得知有國寶級文物要出售,他就會第一時間前去詢價:收購溥心畬所藏的《平復帖》就是最知名的一例。

《平復帖》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這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貴為“天下第一貼”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與故宮至寶“三希堂法帖”齊名。作者陸機是西晉著名文學家,三國時吳國名將陸遜之孫。
張伯駒曾屢次向溥心畬求購,但20萬大洋的價格實在令他難以承受。后來,溥心畬因母親過世,急需錢財為母發喪,才答應以4萬大洋將《平復帖》轉讓給張伯駒。而為了湊齊4萬大洋,張伯駒甚至賣了自己在北京東單的3套四合院和夫人的全部首飾。
值得慶幸的是,當時亦有日本人以20萬大洋求購,只因張伯駒出手更早,這件稀世國寶才得以留在國內。
1941年,張伯駒被汪偽特務機關綁架,索價200萬贖金(注:一說300萬)。坊間有傳聞說,其背后指使者是日本人,他們真正的目標是得到多年前被張伯駒“搶先”收購的《平復帖》。
張伯駒被綁后,張家因收購國寶早已入不敷出,甚至動起了變賣家藏文物的念頭。
不過,張伯駒得知后設法讓人回家帶話,絕對不能為了營救他賣掉書畫。“家里那些字畫千萬不能動,尤其那幅《平復帖》!”這就是張伯駒帶給夫人的原話。
好在張家的故交與汪偽高層周佛海認識,經過一番周旋,張伯駒才以20根金條贖回。
3億“添頭”的《游春圖》
雖然張伯駒珍藏的古董早已過百,其中不乏破費百金以上的稀世珍寶。但其中最難得的一件就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

《游春圖》系展子虔唯一傳世的真跡,也是中國存世最古老的畫卷,被尊為“天下第一畫卷”。這是一幅被歷代收藏家所珍視的名作,從宋徽宗到溥儀,《游春圖》由諸多王公貴胄經手,直到1924年溥儀被趕出皇宮,《游春圖》才重新現世。
1945年抗戰勝利后,《游春圖》便流落至東北民間。為了防止國寶遭難,古董商人馬霽川聯合其它五家古董商購買了《游春圖》。當時坊間盛傳有國外收藏家覬覦國寶,且故宮也無力出資收購,張伯駒又一次出手了。
最初六家古董商為《游春圖》定價黃金800兩,但張伯駒陳述利害,又使人從中周旋,最終雙方以200兩黃金達成交易意向。
值得說明的是,因為不久前,張伯駒先生就“替”故宮博物院收購了范仲淹唯一傳世的手跡《道服贊》,變賣家產才湊齊了110兩黃金,收購《游春圖》無異于讓他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
不過,此次交易遠沒有以前順利。盡管張伯駒費盡周折交出了20根金條,但因純度不高,他湊來的黃金只值130兩,與對方的要價還相距甚遠。于是,與之前收購《平復帖》類似的“劇情”又出現了。
因為實在湊不出足夠的黃金,張伯駒不得不忍痛割愛,賣掉了自己最喜歡的一處院落——位于北京弓弦胡同的李蓮英舊居。這套宅子占地15畝,是慈禧賞給李蓮英的宅邸,氣派非凡,是當時北京最著名的豪宅之一。時任輔仁大學校長的陳垣出資購買了這個宅子,再加上變賣夫人首飾換來的錢和儲蓄的部分美元,張伯駒才勉強湊到了170兩黃金。然后,他又一次將《游春圖》無償捐給了國家。
“在今天的北京城里,這樣大的四合院,先不說買要花多少錢,拆遷就要拆出3個億!這傾家買到的《游春圖》最后也捐給了國家,這樣的藏家令人尊敬。”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對張伯駒的義舉高度贊評。
一對酒杯價值40根金條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酒杯。今年4月,劉益謙以2.81億港元拍下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刷新了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不過,“雞缸杯”畢竟是“量產品”。除了民間流傳的3、4件外,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和大英博物館等國內外文物機構藏有剩下的大部分,總數在20件左右,且有不少被指認為清代仿品。相比之下,與“雞缸杯”系出同門的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則要更加金貴,因為全世界只有一對。

這對杯子的擁有者就是當時在收藏界與張伯駒一時瑜亮的孫瀛洲。
“三秋杯”是明憲宗賜給萬貴妃的一對酒杯。傳說“三秋杯”共有五對,萬貴妃選出最好的一對后就毀掉另外四對,并處死了工匠。成為孤品的“三秋杯”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要比“雞缸杯”珍貴得多。
日偽時期,民生凋敝。安定門外的當鋪成了滿清遺老遺少“賣家底”的地方。有一家當鋪因經營不善即將倒閉,掌柜想把貨底子拋了還債,其中一件抵押品就是“三秋杯”。孫瀛洲聞訊后立刻趕到當鋪收購,卻被要價40根金條。孫瀛洲并不如張伯駒那樣家底豐厚,因此幾乎快把家當賣了才湊出40根金條,成功收購了絕世珍寶“三秋杯”。
得到了“三秋杯”的孫瀛洲如獲至寶,隨后就將這對小杯子秘藏起來。任他人出再高的價錢也拒絕售賣,甚至連他的女兒也是在杯子捐獻前才知道家里還藏有這樣的寶貝。
這對“三秋杯”的價值究竟幾何?按日偽時期一根金條能買一個小院來算,“三秋杯”換40個小院問題都不大。直至當代,亦曾有學者為“三秋杯”估價10億美元。對于所有中國人來說,這一對小小的“三秋杯”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國寶完璧歸趙
1956年,文物屆出了一件“大事”。《平復帖》和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兩件“鎮國之寶”同時回歸故宮博物院。而在4年前,《游春圖》就已經重回紫禁城。更令人震驚的是,國寶藏主張伯駒和孫瀛洲竟是無償捐贈。張伯駒拒絕了政府的20萬獎金,孫瀛洲先生甚至笑言讓國家“看上什么挑什么”。兩位先生的高風亮節不禁讓世人高山仰止。
孫瀛洲的瓷器私藏足以媲美任意一家博物館。1956年公私合營時,孫瀛洲受聘到故宮擔任研究員,并給故宮帶來一份“大禮”——總計3000余件文物。這其中2000多件瓷器里就有25件被評為一級文物。除了國寶“三秋杯”外,宋代哥窯弦紋瓶、元代紅釉印花云龍紋高足碗、康熙斗彩花鳥紋碗、雍正仿成化斗彩蓋罐、乾隆爐鈞釉弦紋瓶等文物均堪稱稀世佳作。
張伯駒同樣不遑多讓。除了將兩件“國之重器”——《平復帖》和《游春圖》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外,他還將自己的其他珍藏上交國家,每一件都是價比千金的絕世孤品。其中國包括張伯駒曾以110兩黃金購買的范仲淹《道服贊》、李白唯一傳世至今的書法真跡《上陽臺貼》、宋徽宗御筆《雪江歸棹圖》、黃庭堅名作《諸上座帖》、杜牧手跡《張好好詩》等。這些珍品放在今日,價值過億都毫無懸念。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