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是中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600~4000年)典型的器物,代表著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明的發展水平。其中,蛋殼黑陶代表了當時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由于它“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但是,您知道嗎?黑陶一開始并不是黑土,而是由黃土燒制而成。那黃土是如何變成黑色陶器的呢?秘密就在黑陶燒制環節。

制作黑陶的土料要求非常嚴格,一般需要將土加水進行多次沉淀過濾,使泥料細膩無顆粒。經過坯體制作、塑型砑光、陰干雕刻后,就要進入最關鍵的燒窯環節了,就是在這一環節中,黃土變成了黑色陶器。燒制黑陶的溫度要求很高,一般在800~1200攝氏度之間。為了使溫度上升得快且保持穩定,需要將陶器一層層碼放到窯里后封住窯頂,只留下放入燃料的窯口。各地燒制黑陶的燃料有所差異,有的是松針、木炭,有的甚至是破輪胎。但是燃料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能夠產生濃濃的黑煙,這就是黃土變黑陶的關鍵所在。
點燃燃料,窯內溫度慢慢升起,使窯內溫度穩定在800度以上,此時達到了黃土陶坯變黑色陶器的重要條件——高溫。再放入能夠產生濃濃黑煙的材料,如松針、破輪胎等,從而產生了大量黑煙,在連續燃燒一段時間后,就要及時封嚴窯口,從而實現高溫滲碳,使碳元素滲入到黃色坯體中。它的原理是這樣的:燒烤過的陶器坯體由于水分大量排出和有機物分解,內部結構接近真空有極強吸附力,此時燃燒過的燃料在氧氣不足情況下產生含碳元素的黑色濃煙,微小碳顆粒便由表層滲入陶坯體內,從而達到了黑陶無釉卻烏黑發亮的藝術效果,這就是黃土變黑陶的奧妙所在。
黑陶表面碳元素最多,因此最是烏黑發亮,越靠近坯體內部,黑色濃度逐漸減輕,由此可見,高溫滲碳法使黃土變成了黑陶。
(作者:任久伏)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