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元宵節:除了元宵,古人還吃什么?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2000多年前就有了。在燈光稀罕的古代,過元宵節看花燈是極為震撼人心的;但擱到現在,夜間燈光工程也就沒那么震撼人心了。雖然時過境遷,現代人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古代人,但卻在吃的精細程度上,卻未必會比古代人更講究。

    元宵節期間,各種湯圓、元宵遍布超市,雖然餡料各異,但總歸是圍著這個圓不溜秋的東西打轉,在吃這個問題上,還是去看看古人都怎么講究的吧。

    元宵,有多珍貴?首先上詩詞一首: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上元竹枝詞》

    現在過元宵節吃元宵,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古人看來,卻意義重大。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吃元宵從何時興起?還沒有確切的說法,民間也有各種版本的元宵。

    一種說法認為,春秋末期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

    還有一種說法,說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后,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

    怎么看起來,元宵在古代都是比較珍貴的東西,現在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我們大家都有口福啦。

    除了元宵,古人還吃什么?

    1.面蠶

    元宵節唐朝人吃面蠶。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2. 米粥或豆粥

    南北朝時候人們喜歡將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用來祭祀。

    3. 油錘

    油錘出現于唐宋時期,也就是后世所說的炸元宵。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后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

    4. 面燈

    面燈也叫面盞,是用面粉做的燈盞。清乾隆年間陜西《錐南縣志》載牶“正月十五,以蕎麥面蒸盞燃燈,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達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愿望。面燈在正月十六落燈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豐年間,山西《澄城縣志》載牶“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面為燈盞,注油燃燈,次早食之。”

    5.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記載“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 發表于 2015-03-05 00:00
    • 閱讀 ( 84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