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常州市的上上電纜集團再次中標第二艘航空母艦,而此電纜集團曾經為“遼寧艦”提供過產品,這是首次有官方機構確認我國正在興建第二艘航母。
我國興建第二艘甚至第三艘航母的消息不斷傳出,這讓很多人為之歡欣鼓舞。然而,也不乏有人心存憂慮,提出一些反對的聲音:在導彈和衛星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被發現就等于被消滅,航空母艦那龐大的身軀,毫無隱形可言,還有必要再建設航母嗎?建設航母的象征意義是否遠大于實際意義?
其實,航母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百年歷史了,但“航母無用論”的聲音一直就沒有斷過,就連世界上擁有航母最多的美國,這些年來也在不斷地冒出航母末日的言論。
航母無用論這種觀點之所以很有市場,主要是導彈帶來的精確打擊已經深入人心,普通大眾難免會在內心推演:就算你有再先進的導彈防御系統,但如果我幾百枚導彈齊射,飽和攻擊,打你一個航母,你怎么防?實在不行,我還有笨辦法,我上百艘戰艦圍毆你一個航母戰斗群,怎么說也能把你群毆得夠嗆吧。
事實真是這樣嗎?難道被人們喻為“吞金巨獸”的航母,其象征意義真的大于實戰意義?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可以肯定地說,在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航母非常重要,重要到它不可被替代!
航母的本質

要認識到航母的不可被替代性,就要認識到航母存在的本質意義——提供一個可移動的海上機場。
機場?航母的最大意義在于提供一個機場?不對吧,把茫茫大海中某個小島踏平,也能建一個機場嘛,這么說來,航母并不是不可替代的!誠然,小島可以建機場,但是有一個問題,小島的地理坐標是固定的,也是眾所周知的,打起仗來,敵方的彈道導彈不需要再搜索什么方位,閉著眼睛就能打過去;其次,假如中東有戰事,可是你的機場卻在夏威夷群島,難道你的戰機都要從夏威夷出發,全都進行長途奔襲?所以,航母的移動性,一是帶來了隱蔽性,二是帶來了靈活性。地球大約百分之七十被水覆蓋,航母就是應“浮動機場”的戰爭需求而出現的,本質上,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海上可移動的空軍基地。

戰機VS軍艦
航母帶來的浮動機場之所以重要到不可替代,主要是因為在海戰中,制空權遠遠大于制海權。在戰機面前,軍艦永遠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這很好理解,軍艦的航速與戰機的高速比起來,近乎等于零。這就決定了,戰機的高速讓它永遠處于進攻者的角色,你能想象一艘軍艦在茫茫的太平洋上,拼命地追著一架大黃蜂戰斗機背后打嗎?
所以,高機動性讓戰機面對軍艦的時候,可以快速地進攻和快速地撤退。面對戰機,軍艦永遠處于防御者的角色,而防御,總是會有失手的時候。
不對呀!軍艦上都有防空導彈,是專門用來打飛機的!我還怕你不成?
那么,咱們現在就來說一下導彈。
艦空導彈VS空射反艦導彈
從戰艦上發射,專門攻擊空中目標的叫艦空導彈,如我國的“海紅旗-9”導彈、英國的“海標槍”導彈等。

而從戰機上發射,專門攻擊軍艦的導彈稱為空射反艦導彈,如美國的“AGM-84魚叉”空射反艦導彈。
這兩種導彈誰更厲害?容易讓人誤解的是,人們普遍認為,軍艦怎么說也比戰機大得多,它上面的艦空導彈可以做得很大,所以射程更遠。而戰機上的導彈呢,因為體積和重量的限制,空射反艦導彈的體積做得比較精巧,射程有限。沒錯,艦空導彈想做多大就能做多大,空射反艦導彈在體積和重量上確實要精巧得多。然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空射反艦導彈的射程常常要遠大于艦空導彈!比如“海標槍”艦空導彈的射程只有65千米左右,“海紅旗-9”導彈的最大射程只有120千米,而“AGM-84 SLAM-ER”空射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278千米以上。

奇怪,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有兩點——
一是,艦空導彈是從海平面向上發射,去追擊萬米高空的戰機,這就像一只猴子從山腳向上扔一塊石頭,去砸山頂上的老鷹。所以,艦空導彈雖然可以做得很大,但它是從下往上打,地球引力幫了倒忙。
相反,空射反艦導彈是從萬米高空往下打。這就像你在山頂扔一塊石頭去砸山腳的目標,就算你一點也不用力,輕輕那么一放,落下去就能把目標砸得夠嗆!
二是,軍艦上發射的艦空導彈,是從零開始加速。而空射反艦導彈就不是這樣了,因為它是在戰機上發射,所以,一發射,導彈就帶有了戰機的速度。像俄羅斯的艦載機蘇-33,其最高速度高達2300千米每小時,這就是說,蘇-33若是在最高速度發射反艦導彈,那導彈是從2300千米每小時速度的基礎上開始加速的,你瞧,這是多么巨大的優勢。所以,空射反艦導彈的射程一般要大于艦空導彈,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兩種類型的導彈射程不同,還有其他的重要原因,這里我們暫不細說。

導彈射程遠帶來的好處很多,因為戰機可以躲在軍艦火力范圍之外隨意地發射導彈進行輪番襲擊,一點也不用擔心自己被攻擊,而軍艦呢,它只能眼睜睜地被動挨打,防御。戰機把導彈發射完了,還可以回去補充彈藥,接著再來打。你說,如此這般,軍艦怎么防?就算你導彈防御系統再先進,總會有失手的時候。
最后,就算拋開艦空導彈和空射反艦導彈在射程上的差距,單就打擊難度來說,空射反艦導彈的優勢也很大,因為它是在打擊一個近乎靜止的目標(軍艦),而艦空導彈卻是在打擊一個高速移動的目標,多數時候是在戰機屁股后面追擊,有時候它還不一定能追得上。
因此,幻想著用上百艘戰艦圍毆航母戰斗群,那無異于群體自殺。
可能有網友會說了。你說的全是對戰機有利的一面,這不公平!你怎么不說說軍艦的其他優點呢,你瞧,軍艦因為體積大,所以它上面裝載的探空雷達比戰機上的雷達更龐大,功率更強,探空距離更遠,所以能比戰機更快地發現目標。不幸的是,這種看法也是錯誤的。
還有人說了,面對航母的時候,最有效的武器應該是神出鬼沒的深海幽靈——核潛艇,它如此的隱蔽,能夠靜靜地靠近航母,并給予致命的一擊!
事實真是如此簡單嗎?最后,上百枚導彈齊射,這種方式打擊航母可行嗎?以上三個問題咱們下期不見不散。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