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愚人節當天,中山大學開了一個“天下無謠”大會。微信安全負責人楊光還分享了去年微信十大謠言。
為首的兩條是轉發保平安之類的,雖然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在內心依然有一部分不安繼承了看見大地晃動便匍匐祈禱,供奉圖騰以獲得某種神秘力量的保佑的遠古人。出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以及那些和我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謠言成了主要的傳播對象。傳播這樣的謠言,大抵是出于恐慌,對周遭安全感的恐慌。
這些謠言里,還有三條是關于女性,以被欺侮的形象出現,好像女性更容易成為謠言中的受害對象。也許是因為女性的弱者形象,更容易激起讀者的情緒。還有一條相當駭人聽聞,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有些學者認為,古代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中,男性對女性的生殖力持有一種崇拜又害怕的心態,女性的身體結構另他們感到神秘。
謠言還有性別差異,數據顯示“男性易造謠,而女性易傳謠”,8成以上的謠言是由男性制造的,而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女性的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謠言產生和傳播背后的心理
人們發布和傳播謠言,定然是為了某種目的,可能是利他也可能是利己。北京大學新聞轉播學院的陳春彥做了一個基于60例典型案例動機和性別構成的分析。發現,確實是男性在造謠中占了八成以上的比例,而且,男性的動機更偏向于利己,而女性則更偏向于利他。所以,發泄不滿、出風頭和故意制造混亂成為最主要的網絡謠言的發布動機。
謠言產生于當人處于模糊的、不確定的情境中,自身的焦慮感比較強同時又出現了對自身比較重要的話題的時候。
引起焦慮感的因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當某些事情引起了的恐慌或者某些人的存在影響到了自己的利益、優越感、自尊心的時候,并且加上男性自身的特點,比如,攻擊性更強,更加關注時事經濟,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男性更容易制造謠言。
個人、群體和情景是影響謠言傳播的因素。當某個比較重要而且模糊性較強的話題出現后會引起個體控制感的缺失,從而誘發焦慮情緒。控制感越低的人,傳播謠言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說,高焦慮個體比低焦慮個體更愿意傳播謠言。另外,在涉及到某個群體時,群體認同和信任度和傳播謠言的傾向性成正相關。第三,當我們所處的環境越難以得到準確的信息時,謠言傳播的也就越快。
焦慮是傳播謠言最主要的情緒,女性的易感特質,讓女人成為了傳播謠言的主力,雖然也許她們的動機是處于保護身邊的人。
去年微信十大最火謠言
謠言一:龍嬰出世,轉發保平安
謠言二:風水大師羅列多個民間忌諱的迷信說法,不轉就會被詛咒
謠言三:新人民幣即將上市,包含多種面額
謠言四:日本人殘害中國女留學生
謠言五:肯德基炸雞內發現蛆蟲
謠言六:某明星家中藏20噸黃金
謠言七:17歲少女使用被老鼠糟蹋過的衛生巾致使懷孕,肚子里是十多條老鼠
謠言八:我國多省的麻辣燙、米線店低價購買火葬場尸油煮粉
謠言九:網傳12月1日起實施新交規,施行時間不同,扣罰內容不一
謠言十:廣州女生與陌生人開房,醒后發現腎臟被偷
【參考文獻】
趙娜, 李永鑫, & 張建新. (2013). 謠言傳播的影響因素及動機機制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 4, 036.
陳春彥. (2015). 網絡謠言制造者的性別構成和動機研究--基于 60 例典型案例的統計分析. 今傳媒, (1).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