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公交車地鐵上,低頭看手機的十有八九在刷朋友圈,那么問題來了,你的朋友圈都有哪些內容呢?話說我的圈子里類似一條“用肥皂洗澡吧!十年后再后悔就來不及”的文章有段時間經常保持在一定的低頻不斷出現,大概是說,沐浴乳有種叫PARABEN的防腐劑,常年使用會誘發癌癥。和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理有據,連成分的英文名字都說出來了,再加上癌癥的恐懼,讓我差點信以為真。
前段時間中山大學發布的一份微信謠言分析報告指出,高居微信朋友圈謠言前五類分別是: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騙、健康養生。幾乎都與健康安全有關。

從轉播者的角度來看,俗話說,缺什么才關注什么,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對安全和健康的需求是居于第一位的。同時也反映出,安全感是我們從出生下來就在不懈尋求的東西,我們時刻警惕著存在于生活中潛在的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威脅的事物。
這些奪人眼球的文章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還會打上“疾病”、“死亡”等字眼,或者渲染食品制造環境的骯臟,通過引起人們的恐懼感以吸引注意力,進行傳播,比如:
“驚呆了!肚子里的黑蟲,看完后你絕不敢吃……”
“才五歲就癌癥晚期!醫生忠告……!!”
再不然就是過分夸大某些事物的效果,比如“
”一勺三七粉,渾身百病消“
”驚呆了,吃了一輩子的蜂蜜,竟不知道……“
人們依據自己的經驗判斷,轉發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從而也可以看到一個并不怎么美麗的現實,我們的科學素養還需要再提高,據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僅相當于日本(1991, 3%),加拿大(1989, 4%)和歐盟(1992, 5%)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科學素養不夠的現實加上我們尋求健康的動機,使得朋友圈成為一些謠言泛濫的災區。
而從造謠者的角度分析,什么人會去寫這樣的文章呢?無非離不開利益兩個字,這種利益不見得一定是物質或經濟,也許是內心某種隱秘的需求或者一種自戀的滿足。
根據北京大學陳春彥做的一份網絡謠言動機分析報告,發泄不滿、出風頭和故意制造混亂成為最主要的網絡謠言發布動機。而在微信上,造謠動機主要是為了尋求轉發量和關注量,或者為了宣傳自己的產品而詆毀其他的競爭者。
總之,信息充滿了我們的身邊,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對信息優劣真偽的分辨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從一個人轉發的信息和朋友圈的內容就能大概判斷出這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在一個什么水平上。另外,誰也不想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成為某種利益的犧牲者。自從教給我姥姥使用朋友圈后,現在她對我們講的話題就是這個和那個不能同吃,每天要吃什么什么,或者就搞來奇奇怪怪的中藥要我們喝為了調節身體酸堿性,一開始以為是老人的生活智慧,后來一問,才知道,姥姥都是從朋友圈里學來的,所以現在,姥姥再轉發給我什么養生類的消息時,我都會先百度一下,辟個謠再發給她。她的朋友再轉發這些消息給她時,她總會說,我孫女說啦,這些是謠言!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