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結婚的就去結婚,想單身的就維持單身,反正到最后你們都要后悔。”蕭伯納的這句話似乎已經解釋了本題的疑惑,不管怎樣選擇,到后來肯定是個“后悔”。結果真是這樣嗎?
有不想結婚的人,就有急著要結婚的人,在婚姻的圍城里,誰想進?誰想出?到底該如何是好?

婚姻的產生
我來自北京周口,你來自云南元謀,我握住你毛茸茸的雙手,愛情讓我們直立行走。
聽完這個段子哈哈一笑,這卻說出來了原始社會婚姻的產生。我們為什么要結婚?這并不是我們個人的意愿的獨特產物,而是人類進化的產物。
原始社會所謂的婚姻,是一種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屬性,自然法則會用異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類生命繁衍生息。這么看來,婚姻的產生是繁衍的需要,如果沒有婚姻,很多血統會出現混亂,不利于人們的優良繁衍。
原始社會,生存是第一大主題,組團養娃搭伙過日子,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都能更好地活下去,有了婚姻這個機制保障,這種關系更加持久。然而接下來的幾千年,人類文明進化到今天這個地步,雖然結婚的初衷沒有什么變化,除了各種婚俗千變萬化以外,我們發現今天的社會,無論生孩子還是生存,婚姻都不是“必需品”。當經濟獨立能擺平一切,我們為什么還要結婚?
現代人婚姻的困局
然而,“找個靠譜的人過日子”還是大主題。有不想結婚的,就有想要急著結婚的,分別看看這些人都是什么人?
想要結婚的群體:一個完美的結婚對象,應該是一個身體、生活和靈魂都能陪伴你的好朋友,不過這樣的人是個小概率事件。有些人想通過婚姻來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獲得更優越的物質生活,這種情況可能女性更多,因為女性要承擔的婚姻成本常比男性高很多。如果我們還加上生育成本,幾乎就是一邊倒的多了。而想要急著結婚的男人是怎樣的?除了世俗和環境的壓力以外,生活越需要人照顧的男人才越可能想結婚,這兩類對婚姻的強烈需求,是因為他們從婚姻中獲利。
而現代人的婚姻更多是心理層面上的滿足感。我們天生都是孤獨的個體,我們面對生老病死,得得失失,需要支持 ; 我們面對生活的瑣瑣碎碎,需要陪伴 ; 我們面對美好點點滴滴,又需要分享。婚姻讓我們不那么強大的內心不那么孤獨。現代的戀人們越來越因為陪伴而結婚:“找個心靈的朋友”,讓生命因為陪伴而完整,不孤獨。這幾句話,大概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不想結婚的群體:那些過得還不錯的單身人群,到了結婚年齡還是單身,成了大伙兒眼里的怪胎,經濟獨立了,人格也獨立了,還有個飽滿的精神世界,業余生活極為豐富,甚至生娃養娃一個人也全能搞定(試管嬰兒),人都活成這樣了,那還有什么動力結婚?對于這樣的人,他們總說沒遇到“合適的人”,原因很簡單,兩個人在一起,無論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一定得比一個人的時候更好,人類才愿意去接受那點妥協和退讓,如果不,那憑什么?越單身,就越是單身。
婚姻能解決窘境嗎?
偏偏好事多磨、事與愿違,結婚真的能解決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求嗎?別做夢了!愛情是雙方在一起的動力,但生活卻需要雙方共同的磨合,一旦結婚,兩個人甚至把兩家人都搭進去了。這對于已經習慣于二人世界的情侶來說,無疑是一個威脅,他們害怕自己不能好好處理這些未知的問題,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無道理。
那些渴望通過婚姻而改變自身物質生活的人或許能夠達成愿望,因為能羅列出的實實在在的條件總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跡可循,但這一定是劃算的嗎?女性在結婚以后承擔比男性更多的育兒和家庭責任,這值不值得是個冷暖自知的事情。
而那些期望婚姻能讓自己更幸福快樂的人可能更沒那么幸運了。幸福與否很大程度是都是個體自身的體驗和給予。太多人想通過婚姻得到令自己滿意的利益,卻不愿意承擔足夠的付出。
結婚以后,對方就能給你幸福和想要的生活了嗎?看看父母的生活便可知,生活充滿了柴米油鹽和生活瑣事,吵鬧也是一直不斷的。而幸福感這件事,還是依靠個人獲得幸福的能力。
其實為了嫁而嫁是很容易嫁掉的,為了娶而娶的人更是心安理得。杜尚說:一個人的生活不必負擔太重,不必做太多的事,不必一定要有妻子、孩子、車子、房子。有這些不一定幸福,沒有這些也不一定不幸,關鍵,你想好了沒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