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和日本,很多人都喜歡生猛海鮮,諸如生魚片、生魚粥、醉蝦蟹,用生魚佐酒,采用涮或燒烤的烹調方式來加工。其結果就是許多人因此患上寄生蟲病。因為對于水產品來說,像福壽螺、蝦、蟹等,大多數是寄生蟲或病菌的宿主,未徹底加熱或者炊具、容器生熟不分,這樣的飲食方法很容易食入寄生蟲。
廣州管圓線蟲
2006年8月18日,北京市衛生局公布消息,北京市發生一種群體性的寄生蟲病–廣州管圓線蟲病,共有23人發病,重癥病人5人,無死亡病例。此后到9月底結束,共計160人發病。
據介紹,廣州管圓線蟲病的罪魁禍首是“福壽螺”。這些食客都是在食用生拌螺肉后發病的。因為這種蟲子寄生在人的大腦里,“廣州管圓線蟲病”這種疾病由不得讓人產生恐慌情緒,而該病名也因此成為熱門疾病。事實上,海鮮中的寄生蟲遠不止管圓線蟲這一種,下面就讓我們系統性地認識一下,在海鮮中可能存在的常見寄生蟲。

廣州管圓線蟲成蟲寄生于終宿主鼠類的肺動脈內。蟲卵產出后進入肺毛細血管,第1期幼蟲孵出后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 隨后與宿主糞便一起排出。第1期幼蟲在體外潮濕或有水的環境中可活3周,但不耐干燥。當它被吞入或主動侵入中間宿主螺類或蛞蝓體內后,幼蟲可進入宿主肺及其他內臟、肌肉等處,在適宜溫度(25~26℃),約經1周蛻皮為第2期幼蟲,2周后經第2次蛻皮,發育成為第3期幼蟲,即為感染期幼蟲。鼠類因吞食含有第3期幼蟲的中間宿主、轉續宿主及被幼蟲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從第3期幼蟲感染終宿主至其糞便中出現第1期幼蟲約需6~7周。l條雌蟲平均每天可產卵約15000個。常見的中間宿主有褐云瑪瑙螺、福壽螺和蛞蝓,此外還有皺疤堅螺、短梨巴蝸牛、中國圓田螺和方形環棱螺。轉續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線蛙、蝸牛、魚、蝦和蟹等。終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較多見,此外還有白腹巨鼠、黃毛鼠和屋頂鼠等。人因生食或半生食中間宿主和轉續宿主而感染。感染后幼蟲在人體移行,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此病以腦積液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為特征。病變集中在腦組織,除大腦及腦膜外,還包括小腦、腦干及脊髓等處。最明顯的癥狀為急性劇烈頭痛或腦膜腦炎表現,其次為頸項強直,可伴有頸部運動疼痛、惡心、嘔吐、低度或中度發熱。頭痛一般為脹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為間歇性,以后發作漸頻或發作期延長,出現持續性頭痛。
微孢子蟲
微孢子蟲可以寄生在海蝦、鱈魚、鰻魚的肌肉中。微孢子蟲是一類寄生在細胞內的個體非常微小的蟲。蟲體一般寄生在皮膚、鰓、腸、腎、性腺、肝、脾和膀胱等組織。并在寄生部位發育、繁殖,同時引起其組織損傷,導致功能降低,甚至喪失。人微孢子蟲病起病緩慢,潛伏期為4—7個月。癥狀因感染部位而異。腸道微孢子蟲病主要癥狀為消瘦及慢性腹瀉,大便水樣,4—8次/d,無粘液或腫血,伴有惡心、食欲不振或腹痛。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感染患者有頭痛、嗜睡、神志不清,嘔吐、軀體強直及四肢痙攣性抽搐等癥狀。角膜炎病人有畏光、流淚、異物感、眼球發干、視物模糊等癥狀。肌炎病人出現進行性全身肌肉乏力與攣縮,體重減輕,低熱及全身淋巴結腫大。微孢子蟲肝炎病人早期有乏力、消瘦,后出現黃疸、腹瀉加重,伴發熱并迅速出現肝細胞壞死。
異尖線蟲蚴
異尖線蟲蟲體呈長紡錘狀,通體白色,一端略顯暗沉。體表三層,體壁肌層較厚。異尖線蟲的三期幼蟲寄生于許多海水魚體內。目前已經證實在螺類、淡水魚蝦、深海魚中均攜帶不同的寄生蟲。如果生吃這些水產品,蟲體就會寄生于胃腸壁,輕者僅有胃腸不適,重者表現為在進食后數小時上腹部突發劇痛伴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發病急驟,酷似外科急腹癥,常導致臨床誤診。

海鮮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除此之外,藻類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是眾多魚、蝦、貝類等海鮮的食物。它們吃了有毒的藻類,通過食物鏈傳遞,也就在其體內蓄積形成了有毒高分子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就是海鮮中存在的天然毒素。可分為貝類毒素和魚類毒素兩大類。
貝類毒素包括腹瀉性貝類毒素(DSP)、麻痹性貝類毒素(PSP)、神經性貝類毒素(NSP)和記憶喪失性貝類毒素(ASP)。
腹瀉性貝類毒素:此類毒素大量存在于軟體貝類中。一般只會引起胃腸疾病,并不容易致命。中毒情況主要取決于攝入毒素的劑量多少,在攝入腹瀉性毒素后,少則30分鐘,多則兩三個小時內即會發生腹瀉。
麻痹性貝類毒素:主要存在于雙貝類中,是低分子毒物中毒性較強的一種,即使是極少量也可能會致死。食用者在15分鐘到兩三小時之內,首先會感到唇、手、足和面部的麻痹,接著出現行走困難、嘔吐和昏迷,嚴重者在2~12小時之內死亡。死亡率為5%~18%。
記憶喪失性貝類毒素:這類毒素存在于雙貝類和其他甲殼類動物。它同時具有胃腸系統及神經系統的雙重毒性作用,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流涎,同時出現記憶喪失、意識障礙、平衡失調、不能辨認家人及親友等。嚴重者會昏睡,重癥者多為老人,并伴有腎損害,可導致死亡。
神經貝類毒素:這是一種與赤潮有關的毒素,中毒的癥狀包括發冷、頭痛、腹瀉、肌肉無力、肌肉及關節刺痛、惡心和嘔吐。通常在進食受污染的貝類后數小時內出現。嚴重情況可致冷熱感覺逆轉,復視,呼吸、吞咽及言語困難等。
上述是常見的貝類毒素,而常見魚類毒素主要有河豚毒素、組胺毒素這兩種。
河豚毒素:這可能是最知名的魚類毒素。河豚毒素對熱和高壓的處理都很穩定。腌漬和日曬也不能使之破壞。是一種極強的神經毒素,主要引起末梢神經和中樞神經麻痹,對成人的致死量估計為1~2mg左右。河豚中毒潛伏期很短,短至10~30分鐘,長 到3~6小時發病。發病急,來勢兇。開始時會感到手指、口唇、舌尖發麻或刺痛,然后就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麻木無力、身體搖擺、走路困難。嚴重的會全身麻痹癱瘓、并且有語言障礙、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最后死于呼吸衰竭。如果搶救不及時,中毒后最快的10分鐘內死亡,最遲4~6小時死亡。有報告顯示,日本人河豚中毒病死率為61.5%。
組胺中毒:有一類魚,被稱為青皮紅肉魚,這類魚皮下肌肉中血管發達,血紅蛋白含量高,有青皮紅肉的特點。比如鮐魚、沙丁魚、金槍魚(這在《海鮮的色香味》介紹過)。這類魚體內含有較高的游離組氨酸,在微生物脫羧酶的作用下最后形成組胺,組胺具有生物活性,可引起人體毛細血管擴張和支氣管收縮,導致過敏性食物中毒。這類中毒主要是海鮮品不新鮮導致。
(作者:冰鎮紅茶62)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