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對于精神病人的治療更像是巫術而并非醫學,直到20世紀初期這種情況才得到改善。一些有效的鎮定藥物開始被使用,同時,精神科醫生們發現了看上去能夠有效地治療重癥精神病和抑郁癥的療法———休克療法。
1938年,一種新的休克療法“電休克療法”大放異彩,方法是在病人的雙側顳部安置電極,通過電刺激而誘發大腦產生一次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的放電,從而導致休克昏迷,以此能夠緩解精神癥狀。它由意大利精神病學教授切萊蒂首次使用。那位患者當時正受到幻覺的困擾,胡言亂語,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1938年4月之后,他接受了11次電休克治療,因病情“相當好”,出院后返回米蘭繼續工作。
這個故事給人帶來希望,但強直———陣攣性癲癇發作并不美妙。它會使人肌肉不停地收縮、放松,呼吸停止、心跳加快、直到面色青紫、意識喪失,大約1分鐘以后,病人才慢慢放松直到醒來。既便如此,它在全世界的精神病醫生中還是受到了熱烈追捧。那個年代,如今你熟知的任何一種精神病藥物還未被研發出來,電休克治療似乎成了惟一一種相對安全又高效的治療方式。
到了上世紀40年代,以氯丙嗪為代表的抗精神病藥物開始陸續投入使用,傳統電休克療法逐漸被藥物治療取代。社會和媒體對病人接受電休克治療時的恐怖形象大肆渲染,關于電休克治療是否人道的討論此起彼伏。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經過改良的電休克療法得到了確立,并使用至今。這種療法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使用了靜脈誘導的全身麻醉劑和肌肉松弛劑,它避免了抽搐,病人不再感到痛苦。但另一個副作用卻不可避免,根據不同的文獻報道,電休克治療可能引起暫時性的近期記憶遺忘,這一情況的發生率在7%—63.9%不等,通常在治療后數周內恢復。
作為一種飽受爭議的治療方式,(改良)電休克療法在臨床中使用至今,并且取得了顯著的、藥物治療不能完全取代的效果。幾十年來,醫學家和科學家也在反復探討它的作用機理,我們知道它能夠影響腦中的五羥色胺、多巴胺、各種神經遞質以及受體的敏感性,引起腦電圖和腦血流量改變。然而,這一療法的作用機制仍然沒有定論。
注意,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電休克療法主要應用于抑郁癥、躁狂癥和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并嚴禁應用于孕婦、未滿12歲的少年和患有嚴重的軀體疾病的精神病人。網癮絕不屬于電休克治療的適用范圍,而部分網戒中心所使用的所謂“電休克”療法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電休克———無論是電休克還是改良電休克,電極應當置于顳部,必須誘發一次有效的腦部強直———陣攣樣癲癇放電從而使病人喪失意識。而根據媒體的報道,那些所謂的“網癮治療中心”使用的所謂“電休克療法”不過是對所謂“網癮”患者進行電擊,那看起來更像是赤裸裸的體罰。
(答案整理自新知周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