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從者的"蝸牛殼"
當你隔三差五的見到自己小鳥依人的好友被她五大三粗的男朋友訓斥得潸然淚下的情景,會不會有種想走上前去扇那個男人幾個耳光,然后拽著閨蜜頭也不回的離開的沖動?
但是當你在苦口婆心地勸閨蜜趕緊跟這樣的的男人分手的時候,是不是就開始有了種想抽自己嘴巴的沖動——自己的好心似乎都被當成驢肝肺了,閨蜜還是義無反顧的迷戀著那個根本不懂得憐香惜玉的粗人,自己反倒是變得里外不是人!
其實,在典型的"姐弟戀"和"兄妹戀"當中,扮演弟弟或者妹妹的那個順從者角色就特別像一只背著殼的蝸牛,并且期待依賴這個"外殼"阻擋住所有的危險,而這個外殼就是身邊特別強勢的伴侶。

蝸牛的外殼究竟有多堅硬?小時候好奇而又殘忍的經驗告訴我只要一腳踩上去就會粉身碎骨了……既然如此,為什么蝸牛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要藏到如此脆弱的保護殼里呢?原因就是對于身體極其柔弱的蝸牛來講,這層外殼已經堅硬到讓它相信自己是安全的了。也正是這種在旁人看來幾乎是"自欺欺人"的信念,這些順從者每時每刻都要承受著來自伴侶的外在壓力,并且把這些壓力當成了自己處在"安全"之中的標志,如果被去掉了反而會感到特別的不自在,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那么多家暴當中的受害方總是長久受虐但總是不去選擇改變,甚至在選擇分手或者離婚之后還會莫名其妙的再一次找到一個脾氣特別差的伴侶。
二、誰讓蝸牛戀上了殼?
"不就是個男人嗎?少了他你還不能活了?……找什么樣的也比他好呀!"作為好友,或許你還在試圖幫助眼前這個可憐兮兮的女孩逃離這段總是在傷害她的感情,但是為什么類似的話連女孩自己都能說出來,但是她卻依然無法做出什么改變呢?類似的問題我已經在壹心理app上回答過。
女孩看上去所要離開的只是一個傷害自己的原本陌生的男人,其實卻是在割裂這個女孩自出生以來便同她融為一體的家庭的緊密關系。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第一次被送到托兒所、幼兒園之類的地方的情景——還沒上課的時候家人還是在門外聊天,因為依然在小孩子的視野當中,所以那些都是第一次來到這里的小伙伴都開開心心的玩到一起……但是上了一節課之后,你發現門外的大人竟然消失了……這時候基本上一多半的孩子會恐慌地哭了起來,并且鬧著要找自己的家人……而從TA交互分析心理學來講,在兩性關系中總是扮演順從者的一方就像一個從來沒有去過幼兒園的小孩子,總是需要有"家人"在自己身邊。
如果處在一種正常的成長環境下,曾經不愿意一個人去幼兒園的小孩子會慢慢長成了一個開始自己上學、離家住校的大孩子、成年人,而原本只有父母能夠給予的安全感慢慢的也能夠由自己給予或者主動獲取。這就像一個蝸牛慢慢的發現自己沒有背著殼其實也能好好的活著,甚至在扔掉殼之后反而有了更多保護自己的方法(對我來說,我會把蝸牛抓起了玩,但絕對不會去碰黏糊糊的"鼻涕蟲")。
但是如果在一種并不理想的狀態下,比如一個人的家庭當中一直有特別強勢的家庭成員(嚴厲的父親、以長輩自居的姐姐……)在其出生就開始了"控制者-順從者"的組合,這就意味著那些原本可以主動或被動脫掉殼的機會都被這種牢不可破的"組合關系"擋在外面,然后繼續對這個殼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依賴。
三、受虐也是一種權利
雖然身為好友實在忍無可忍,但是從旁觀者的角度不難發現這種總是試圖"拯救"順從者的意圖和行為同樣也是一種強行實施的控制過程。因而看似好心的好友,其實也和那個不可理喻的"暴力男"一樣在強化順從者對于"蝸牛殼"的依賴。

換句話說,以暴制暴的方法只會讓原有的問題繼續強化,并不會對原本形成的關系模式起到改變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改變不了那個男人,至少作為好友也要有所改變,變得尊重朋友的權利——包括受虐的權利。
其實這里所講的尊重并非放縱和姑息"受虐"這個事,而是認可和鼓舞我們所面對的這個人。通過這種尊重,會讓對方意識到自己本身也是個有選擇權的獨立的人,并且當下的兩性關系模式只是一種習慣性的選擇,而不是命中注定、不可改變的。這也就讓那只小蝸牛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可以卸掉殼的,而且卸掉并非丟棄,只不過將原本無法放下的負重變成了收放自如的可用財富——不可否認,再糟糕的男人也都有讓女人著迷和需要的地方!
(作者:生涯小廚大曾)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