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孕育了人類,是迄今為止浩瀚宇宙中唯一確證有生命的星球。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銀河系中像太陽一樣的恒星有上千億顆,而整個宇宙中像銀河系一樣的星系又數以千億計。
如果從太陽系外看,地球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恰恰是這粒塵埃,卻是人類唯一的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遺憾地發現,迄今為止,地球仍是太空中唯一適合人類長期居住的行星。系外行星的想象雖然美好,但這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另一個地球美好的“遠水”解決不了人類面臨的“近渴”,人類未來的命運系于地球。除了地球,我們別無所依。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搜尋之旅
所謂系外行星,就是位于太陽系之外,圍繞另一顆恒星運行的行星。7月23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外發布預告,將于北京時間7月24日零點整對外發布有關系外行星搜尋“令人興奮”的新消息。預告稱“天文學家們已經接近幾千年來我們所夢想的目標——發現另一個地球。”這個預告一下子吸引了全球新聞界特別是科技媒體的關注。
從7月14日“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和冥衛持續數天的新聞報道,到前幾天鉑金小行星飛越地球附近的“財富誘惑”,再到今天宣布發現另一個地球——開普勒452b 。今年7月的這個夏天,太空和宇宙探索的新聞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寧靜絢爛的遙遠星空,似乎它們能夠在酷暑煎熬中帶給我們一絲清涼。
以我的個人分析,這次新聞發布會更像是花費了6億多美元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向全球公眾,特別是美國政府、國會和納稅人的“匯報演出”,目的是告訴他們,你們給的這些錢沒有白花,以爭取得到進一步的研究資助。我們應該知道,NASA不僅僅是一個龐大的航天科研機構,它也是一個政府部門,在科學傳播和新聞素材的饑渴發布,以及吊人胃口、吸引眼球方面已經十分嫻熟,類似的操作手段,我們其實已經屢見不鮮。這些操作既塑造了它良好的公眾形象,傳播了科學精神,也回應了公眾期待。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由NASA下屬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研制,它攜帶的最主要的科學儀器——光度計配備了一個直徑95厘米的透鏡。與哈勃望遠鏡主要用來拍攝星空圖片不同,開普勒望遠鏡是世界上第一顆探測系外行星的航天器。2009年3月7日,開普勒望遠鏡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17-B發射臺發射升空,在3年多的任務期內,開普勒望遠鏡對天鵝座和天琴座中約10萬個恒星系統開展了觀測,目的是搜尋太陽系外的行星,特別是搜尋與地球相似、由巖石構成,并位于恒星宜居帶上的行星,以研究銀河系內行星系統的多樣性。所謂“宜居帶”是指恒星所屬的行星系統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在太陽系中,距離太陽0.99~1.70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等于1.5億公里)之間的區域被稱為宜居帶。由于恒星輻射強度的差異,宜居帶與恒星的距離有所不同。

開普勒望遠鏡通過觀測行星穿越恒星的“凌日”現象搜尋系外行星。所謂“凌日”是指行星經過其所屬的母恒星前的現象,就像地球上觀測水星或金星凌日的天象時,我們會發現太陽表面有個小黑點在緩慢移動。當行星運行到開普勒望遠鏡與這顆行星所屬的恒星系統之間時,由于行星的遮擋,望遠鏡上的光度計接收到的恒星亮度信號會減弱。開普勒望遠鏡上的光度計非常靈敏,可以檢測到恒星亮度的十萬分之一的微弱變化。科學家根據恒星亮度周期性的微弱變化,可以推算出系外行星的大小和軌道周期。
為了精確對準觀測天區,開普勒望遠鏡配備了4個反應輪以控制望遠鏡的方向,其中至少要有3個反應輪正常工作才能實施觀測。2012年7月,望遠鏡上的1個反應輪出現故障,但仍可正常觀測。2012年11月,望遠鏡原定的主要觀測任務順利完成,原計劃將觀測壽命延長4年。但2013年5月,又一個反應輪出現故障,由于無法湊齊3個反應輪一起工作,望遠鏡的正常觀測基本停止。經過連續數月的分析測試和挽救努力后,項目團隊于2013年8月19日宣布放棄修復望遠鏡,轉而讓其承擔其它研究任務。

“第二個地球”——開普勒452b
新聞發布會準時開始,以音頻和圖片形式向全球直播,開普勒望遠鏡團隊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開普勒452b(Kepler 452b)。
開普勒452b的直徑比地球大60%,距離地球約1400光年(1光年約等于10萬億公里),位于天鵝座。2015年1月6日,NASA曾經發布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第1000顆系外行星,其中開普勒438b、開普勒442b、開普勒440b等三顆行星的運行軌道位于宜居帶內,當時報道也稱之為“另一個地球”。但那三顆行星圍繞運行的恒星是質量較小、溫度較低的紅矮星,而開普勒452b圍繞運行的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開普勒452。

由于“凌日”法只能測量系外行星的直徑大小,無法估算其質量,因此無法根據密度判斷開普勒452b究竟是不是巖石質的行星。但根據理論模型推測,開普勒452b的質量可能約為地球的5倍,若推測成立,則它應該是一顆巖石行星,而不是像木星、土星、海王星那樣氣液態的巨行星。
開普勒452b的軌道周期(一年)約為385天,接近地球上的一年365天。由于這顆系外行星與母恒星的距離適中,位于溫度適宜的宜居帶,科學家猜想它的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
雖然新聞報道時大多稱之為“第二個地球”,但嚴格說來,開普勒452b是一顆圍繞與太陽相似的恒星運行,與這顆恒星之間的距離適中的系外行星。所以,開普勒452b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另一個地球”,只能說是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盡管如此,這仍然是搜尋“另一個地球”所取得的重要進展。
根據估算,恒星開普勒452的年齡約為60億年,比太陽還要老15億年,圍繞這顆恒星運行的開普勒452b的年齡也接近60億年。由于恒星的光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老當益壯,逐漸增強,因此在開普勒452形成后的50億年內,這顆系外行星接收到的光照強度應該比地球弱,但如今開普勒452b接收到的光照強度已經超過了地球。這說明隨著太陽年齡的增長,地球上接收到的光照強度也將逐漸增強。
此次發布會同時發布了11顆直徑小于地球2倍、位于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但其結果還需進一步確認。
探測冥王星的“新視野號”飛船是迄今為止飛得最快的深空探測器,如果讓它從現在開始趕赴開普勒452b,按照“新視野號”目前5.9萬公里/小時的飛行速度,飛到“第二個地球”需要約2709萬年,而人類在地球上的全部歷史也不過200萬年,看來有生之年你我是不可能去那里旅游的了。
系外行星:從科學猜想到地理大發現
我們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那么其它恒星也應該有自己的行星系統。但這一設想直到二十多年前仍缺少實際觀測證據的支持,依然停留在科學猜想階段。行星本身不發光,它表面的反射光相對恒星而言是極為微弱的,因此行星常常被掩蓋在母恒星的光輝內,要從距離地球達數百光年以遠的恒星系統中發現行星是很困難的。早在1855年就有天文學家宣稱發現了系外行星,但直到1992年,人類才首次確認有質量與地球相近的天體環繞著脈沖星PSR B1257+12(質量為木星10.98倍的HD 114762 b于1989年被首次發現,是最早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由于并非所有恒星都有行星,因此系外行星的發現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銀河系里面有上千億顆恒星,如果1%的恒星擁有自己的行星,則太陽系外的行星將達數十億顆。
系外行星觀測在最近幾年取得了重要進展,截至今天(2015年7月24日),已確認的系外行星達1935顆,屬于1225個行星系統,其中484顆系外行星位于多行星系統內(數據來源:http://exoplanet.eu/catalog/)。系外行星的觀測方法也有新的突破,其中用凌日時間變分法發現3顆,脈沖星計時法發現18顆,直接成像法發現51顆,微引力透鏡發現34顆,徑向速度或天體測量法發現591顆,凌日法發現 1 179顆。開普勒望遠鏡自2009年發射以來在太空開展的天文觀測,大大提高了系外行星搜索的效率,目前已經探測到18 000顆可能的系外行星,其中262顆與恒星的距離不遠不近,位于溫度適宜的宜居帶。
系外行星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知道,太陽系是從一團彌漫著氣體和塵埃等星際介質的太陽星云逐漸凝聚、演化而來的。目前,太陽系已經演化到了行星形成的晚期,但我們對行星形成的早期歷史并不清晰。通過系外行星搜尋,發現那些處于不同形成階段、不同類型的行星,有助于理解行星是怎么形成的,未來將向什么方向演化。我們的地球也是一顆行星,具有行星所共有的一些特征,系外行星的探索,有助于研究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更有助于預測地球的未來,這關于人類未來的命運。
系外行星真的適合人類生存嗎?
在很多新聞報道中,系外行星往往被稱為“超級地球”“最類似地球的行星”“第二地球”等,這似乎描繪了一個光明的前景,人類未來有可能移居到這些星球上去。但作為冷靜的探索者,我們需要思考這些系外行星是否真的像地球一樣,人類未來是否真的有可能移居到這些行星。
如果是短期登陸探訪,有很多太空探索的目的地可供人類選擇,因為密閉的登陸艙和厚重的宇航服可以保護我們。但如果要移居到另一顆星球,這就要求找到一個適宜人類長期居住的天體,這個天體必須具備更為苛刻的條件:
首先,要有大氣層的保護。以地球海平面的大氣壓力為1個標準大氣壓為標準,醫院里的高壓氧氣治療為1.4個大氣壓,珠穆朗瑪峰頂約為0.41個大氣壓。如果系外行星的大氣太稠密或太稀薄,人類的心肺功能都將難以承受。如金星表面是90個大氣壓,連載人登陸都無法實現,更不可能適合人類生存了。
除大氣壓外,還要擁有合理的大氣成分和比例。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而且要符合一定比例。氧氣含量過高,人會發生“醉氧”,過低則會缺氧。但是,目前的探測手段還難以確定系外行星是否擁有大氣層,更難以判斷大氣成分。從太陽系的經驗分析,土衛六的大氣是氮氣和甲烷,木衛二為純氧,金星大氣主要為二氧化碳,可能大多數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主要為氮氣、甲烷、二氧化碳等,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除了氧氣,地球大氣層中的微量氣體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比如臭氧過濾掉了對人類危害最大的紫外輻射。系外行星如果沒有臭氧層,人類患皮膚癌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其次,要有液態水和適宜的溫度。水是生命之源,根據地球的經驗,生命的存在離不開水。有了水,才有可能形成生態系統,人與生物圈才能形成相互依賴、不斷進化的生態系統,否則人類單獨是難以長期生存的。實際上,現有科技手段還無法證實系外行星上是否有液態水,只能根據系外行星與恒星之間的距離來估算行星上的溫度,并根據溫度范圍推斷是否有液態水的存在,并非探明真的存在液態水。即使系外行星與恒星的距離位于宜居帶內,也并不能保證行星表面具有適宜的溫度。行星大氣層的密度和成分將顯著影響行星表面的溫度。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生命的演化需要經歷漫長的歷史。太陽作為太陽系的母恒星,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恒星,人類預測其壽命大約100億年。現在太陽的演化已經過去約50億年,地球的形成已歷經了46億年。地球誕生后8億年才出現簡單的生命,而人類的出現則不過250萬年。換言之,太陽系誕生約50億年后才繁衍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在宇宙中,如果母恒星的質量太大,其壽命就會比較短,它的行星就會來不及在母恒星的“有生之年”演化出相對復雜的生命。
再次,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必須有一個巖石質的表面,讓人類可以繼續生活在陸地上。由于系外行星的質量越小就越難觀測到,所以早期發現的系外行星大多是木星那樣巨大的氣液態行星,并不適合生命生存。適宜居住的行星還要有一個完美的磁場,可以屏蔽來自恒星和恒星際的高能帶電粒子;這些行星必須已經演化到了中年階段,內部能量的釋放比較溫和,因為處于演化早期的年輕行星往往會狂暴地釋放內部能量,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強度和頻度太大,人類在這些自然災害面前的生存機會將十分渺茫。
最后,系外行星所屬的恒星的能量釋放要比較穩定,否則人類在恒星爆發的超級帶電粒子風暴面前只能坐以待斃。行星系統要已經演化到晚期階段,大量的小天體碎片已經被大的行星吸積,行星際空間逐漸清朗,可以大大降低行星被小天體撞擊的幾率。
總之,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為地球穿了幾層保護人類的防護衣。第一層是磁場,它屏蔽了大量高能帶電粒子,保護我們免受高劑量輻射的傷害;第二層是大氣層,它提供了人類呼吸所需的氧氣和植物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其中的臭氧又過濾掉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第三層是水圈,水作為載體,促進了地球各圈層之間的物質循環和生物的新陳代謝。
系外行星:遙不可及的美麗童話
系外行星本身不發光,在遙遠的、很亮的恒星附近很難直接觀測到,大多通過行星運行時對恒星的擾動來判斷。迄今還沒有辦法明確判斷系外行星是否有巖石質的表面,是否有液態水,是否有磁場,大氣層中是否含有氧氣,更難以確認系外行星是否真正與地球環境相似。
如果人類足夠幸運,真的發現了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那我們是否有能力到達這顆系外行星呢?開普勒望遠鏡最近發現了8顆系外行星,其中有3顆處于宜居帶,溫度范圍允許液態水的存在。其中比地球大12%的開普勒438B也一度被認為最類似地球,距離地球475光年,公轉周期為35.2天,取代此前發現的開普勒186F,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接近地球環境的系外行星。另一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開普勒442B,距離地球1100光年,公轉周期為112天。以“新視野”號在借助木星引力加速后的峰值速度7萬~7.5萬千米/小時(相當于19~20km/s,大于第三宇宙速度)估算,飛到開普勒438B需要684萬年,飛到開普勒442B需要1584萬年。所以在星際飛行理論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如果依靠傳統火箭,不借助時空穿越,人類基本上不可能抵達這些系外行星。

除了地球,我們別無所依
人類是在地球上繁衍進化而成的,我們的身體、生產、生活都已經適應了地球的環境。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宇宙中與地球一模一樣的星球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移居到另一顆星球上生存,人類很可能就需要進化成另一種生物。雖然地球并非天堂,也會面對超級太陽風暴、地球磁極倒轉、小天體撞擊等天文災難,也有地震、火山、海嘯等重大自然災害,但即使我們對地球諸多不滿,它依然是我們唯一的生存家園。
我們尋找系外行星,我們希望登陸火星乃至移民火星,并不是因為那里更加美好,而是為了尋找人類未來的避難所。地球上的生物常常需要面對重大的災難性事件,根據推測,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平均2600萬年發生一次。就像導致曾經獨霸地球的恐龍滅絕一樣,這樣的災難一旦發生,必將導致人類的滅絕。為了人類的火種得以延續,我們需要在宇宙中尋找避難所,這就是我們搜尋系外行星和開展深空探測的重要價值。但是,在星際飛行理論沒有質的突破之前,在用于時空穿越的蟲洞還沒有成為現實之前,人類還不可能飛出太陽系,未來移居地的搜索只能局限在太陽系以內。而在太陽系內,火星是目前科學界公認的最佳選擇。木衛二、土衛六可能會有生命存在,但那里并不適合人類移居。


從太空回望地球,如果是冥王星的距離,地球是陽光照耀下的一個暗淡的藍色圓點。如果從太陽系外回望地球,地球就像是漂浮在空蕩蕩的宇宙中的一粒塵埃,相當于太平洋中的一滴水。但恰恰是這個暗淡的藍色圓點、這粒塵埃、這滴水,正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遍尋整個宇宙之后,我們遺憾地發現,地球仍是迄今為止太空中唯一適合人類長期居住的行星。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如果把人類看作一個大家庭,那么地球就是我們代代相傳的“稀世珍寶”,我們有義務把它完好無缺地傳給下一代。我們不能在地球上肆意地亂涂亂畫,把一顆千瘡百孔、傷痕累累的地球交給我們的孩子,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系外行星的想象雖然美好,但這美好的“遠水”解決不了人類面臨的“近渴”。人類未來的命運系于地球。
除了地球,我們別無所依。
(作者: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