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兩顆感冒藥,就能要人命?

    幾天前,這樣一則新聞進入了人們的視野——20歲小伙吃了兩顆感冒藥,結果全身潰爛,求醫數月仍未痊愈,甚至醫院已經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新聞中指出,小伙子罹患的是“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導致的“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以及皮膚壞死繼發的感染。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皮膚受損,病原體就很容易入侵,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但兩顆感冒藥怎么就會導致皮膚壞死呢?這就要從免疫系統說起了。

    人類的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我們體內識別“自己”和“非己”的崗哨,其功能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體的入侵,并清除已入侵的病原體及其他有害物質。免疫防御功能過低時,我們就容易被病原體侵害;免疫防御功能過強或持續時間過長,又會導致在清除病原體的同時,損傷機體自身的組織。

    免疫監視——隨時發現和清除體內出現的“非己”成分,包括基因突變產生的腫瘤細胞以及衰老、凋亡的細胞。免疫監視功能低下時,人體就容易發生腫瘤或持續性病毒感染。

    免疫自穩——通過“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兩種機制,維持免疫系統內環境的穩定。免疫系統對特定的抗原(例如自身細胞表面的抗原)不產生攻擊等反應,這被稱為“免疫耐受”,“免疫調節”則是指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免疫系統以及機體其它系統間,通過各種作用相互協調與制約,從而維持機體的內環境穩定。免疫自穩功能失調,會導致免疫系統攻擊自身健康組織等情況的發生,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等。

    過敏反應

    免疫系統對外來的物質發生異常的過度反應稱為過敏反應。過敏者的身體卻會將正常無害的物質誤認為是有害的東西,這種物質就成為一種“過敏原”。當過敏原(例如花粉)通過食入、吸入、注射、觸碰等方式接觸人體時,免疫系統將其識別為一個危險因子,在試圖保護身體的過程中,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使組織胺釋放到血液當中。正是組織胺引起了咳嗽、打噴嚏、眼睛發癢、流鼻涕、咽痛、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哮喘發作等過敏反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

    懷疑自己對某種食物、某種藥物或其他東西過敏時,可以到醫院進行“皮膚點刺過敏原試驗”,這是目前國際上推崇的過敏原體內檢測方法。當有某種變應原進入皮膚時,對某些物質有速發型過敏反應的患者,立即特異性地引起皮膚紅斑,表示對該抗原過敏。一旦明確自己對何種物質過敏,就可以避免與之接觸,或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脫敏治療。

    過敏屬于超敏反應,所謂超敏反應,就是異常的、過高的免疫應答。根據發生機制和臨床特點,超敏反應被分為四種類型,常見的花粉過敏、塵螨過敏、海鮮過敏等都屬于Ⅰ型超敏反應,血型不符導致的輸血反應和新生兒溶血癥等屬于Ⅱ型超敏反應,慢性哮喘、接觸性皮炎等屬于Ⅳ型超敏反應,而此次新聞事件中出現的“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則是Ⅲ型超敏反應的一種。

    藥物超敏反應

    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DIHS)是一種由藥物誘發、涉及病毒再激活的超敏反應,對于普通大眾來說,DIHS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強烈的藥物過敏”。藥物過敏與劑量關系不大,敏感的患者,即使只聞到青霉素的氣味也能引發過敏性休克,所以小伙子“只是吃了兩顆感冒藥”卻引發了如此嚴重的癥狀。

    (這一段可以不看)DIHS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醫學界對此還沒有得出一致、明確的結論,目前比較被認可的說法是病人體內藥物和病毒的相互作用導致了臨床上的復雜癥狀。發病早期出現免疫抑制,B淋巴細胞和IgG顯著減少,這一方面導致了病人體內原本處于“休眠”狀態的病毒(例如HHV-6)再激活,另一方面抑制了藥物特異性T細胞活化,因而發病比一般藥物過敏要延遲。延遲活化的藥物特異性T細胞一旦激活,就引起了第一次高峰癥狀,這是T細胞免疫效應引起的。此時患者通常會停藥,但由于病毒已激活,增殖的病毒將引發一系列免疫反應,造成第二次高峰癥狀。

    DIHS是一種威脅生命的全身反應,癥狀包括皮疹、發熱、多臟器受累(肝炎、腎炎、肺炎等)、淋巴結病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由于典型的DIHS一般在用藥后2~6周發病,且停藥后癥狀也可能會持續發展和反復發作,這些不符合通常藥物過敏的規律,且全身多個器官、系統均被累及,因此常被誤診為病毒感染、淋巴增生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嚴重的DIHS會發展為史蒂芬-約翰遜綜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TEN),在美劇《豪斯醫生》中曾出現過一個全身皮膚大片大片剝落的病患,在劇中他被診斷為患有SJS;而TEN則是此次新聞中男孩被診斷所患的疾病。在臨床上,TEN也常常被認為是SJS的進一步發展,是同一種疾病的兩個階段。

    DIHS最初通常是較輕微的、非特異性的癥狀,如咳嗽、頭痛、渾身酸痛和發熱等。隨后在面部和軀干等部位會出現皮疹、紅斑,觸之疼痛并迅速蔓延;之后,眼部、口腔以及生殖道區域的紅色皮疹可能會發展為水泡和大皰,胃腸道、呼吸道粘膜也會出現嚴重反應,甚至可能壞死,這正是SJS的癥狀。隨著病情的加劇,在全身的紅斑上將發生松弛性大泡,輕輕一碰皮膚就會剝離下來,看起來類似于Ⅱ度燙傷,病人的皮膚大面積脫落,多處粘膜糜爛,伴隨著疲乏、寒戰、肌肉痛、發熱等癥狀,這時通常會被診斷為TEN。TEN的病情極為嚴重,可因電解質失衡、血液感染、消化道出血和器官感染等而危及生命,死亡率可高達60%。

    芳香族抗癲癇藥物和磺胺類藥物是最常見的DIHS誘因,磺胺類、巴比妥類、非類固醇抗炎藥、苯妥英納、別嘌呤醇和青霉素都常出現在病例報導中,但有眾多其他藥物也曾被報導為誘發DIHS的原因。

    如何避免

    為了盡可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應該做到不要濫用藥,用藥時應該首先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用法用量,并遵醫囑服用。自行加大服藥劑量會給肝和腎帶來很大的負擔;不同藥物之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決不能擅自把幾種藥混著吃;有些藥物存在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項,例如接受頭孢菌素類藥物注射后,10~15天內應該嚴格杜絕飲酒。

    若有某種藥物的過敏史,應記錄下來,并在就診前主動告知醫生,因為對某種藥物過敏的人,很可能對同類的其他藥物也過敏。

    用藥期間或用藥后一段時間出現了發燒、皮疹、瘙癢、惡心、胸悶等不適癥狀時應加強觀察,停藥并多喝水加速藥物排泄,必要時就醫。

    從安全性看,同種藥物不同的給藥途徑,口服用藥安全性大于肌注用藥,肌注用藥安全性大于靜脈用藥。

    • 發表于 2015-08-08 00:00
    • 閱讀 ( 84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