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一點,本文所說的胃病,是指沒有確定病因和病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是大多數胃部不適患者的診斷,為了描述方便,以“胃病”代替。
很多因為胃部不適做了胃鏡檢查,結果只是輕度的胃炎或者完全正常的人,經常無法理解醫生所說的“沒什么太大問題”是什么意思。即便經過了反復的解釋,也依然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尤其是吃了一陣胃藥癥狀不見好轉之后。門診和網絡咨詢里大多是這樣的病人,反復問醫生自己的病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好,為什么吃藥總不管用,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或即將發展成絕癥,請求醫生提供根治到永不復發的治療方法。
不用專業心理醫生診斷,誰都能夠感覺出他們嚴重的焦慮。焦慮的詞義是“著急憂慮”,但醫學意義上的焦慮意義則復雜的多。焦慮不同于恐懼,后者是針對特定的,當前正在發生的客觀威脅產生的情緒。而焦慮所針對的對象大多是主觀的,來自于未來可能發生的威脅。偶爾的焦慮是正常的,但如果長期過度的焦慮就是病態的。上述“胃病”病人的焦慮來源,一是對胃病后果的焦慮,比如擔心胃病發展為胃癌;二是對治療效果的焦慮,尤其在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時焦慮更加嚴重。
焦慮對胃病的影響來自兩方面:第一,焦慮者更容易得胃病。第二,焦慮者胃病癥狀更難好轉。
第一,焦慮者更容易得胃病。研究者對部分人群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焦慮的人不僅在觀察開始時胃病癥狀更多見,在隨后的隨訪觀察中,新出現胃病癥狀的比率也是一般人的7倍多。機理可能是焦慮影響胃的舒張功能。正常人的胃在進食后比空腹狀態下膨脹好幾十倍,靠的是胃的一種叫做“容受性舒張”的能力,焦慮影響這種能力,所以會感覺到腹脹、噯氣,尤其是進食后更加明顯。
第二,焦慮者胃病癥狀更難好轉。主觀方面,焦慮者相比一般人,對治療的信心較低,這就造成了這種病人依從性較差。往往一個醫生的藥才吃幾天,覺得效果不好就停用,或者再去找其他醫生。由對治療效果的懷疑,逐漸轉成對醫生本人的懷疑。盡管醫生都會向他們解釋這種病不會威脅生命,也不會向惡性疾病方向轉變,但大多無法打消他們的焦慮。另外,因為焦慮往往是造成和加重他們癥狀的主要原因,一般針對胃病的藥物也可能不起作用。這樣的病人采取針對焦慮的心理治療和抗焦慮藥物往往很有效。大多數人對心理治療和所謂的精神病藥物有抵觸,這也是造成治療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現代社會,這種像胃病的心病越來越多,原因固然離不開健康意識的增強,但也離不開焦慮的普遍。焦慮不僅和胃病,還和胃食管反流、腸易激綜合征有關。通過健康宣教,讓更多人了解其中的原理,對緩解焦慮和胃病癥狀都有好處。
【參考資料】
《你不是胃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