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名為《據說超過35歲的人,就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了》的文章紅遍朋友圈()。一時間,60后,70后,甚至部分80后紛紛表示被虐哭,因為對于90后和00后而言無比清晰的聲音在他們的耳中成為了靜音。文章的作者稱,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把這個聲音設置成了手機鈴聲,這樣的話,即使是上課有人打電話進來,他們的老師也根!本!聽!不!見!
事實上,測試某種聲音究竟能不能聽見已不是新鮮事兒了。好幾年前,就有報道稱英國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名為“青少年超音驅逐器”的聲音。這種聲音其實就是頻率高達14400 赫茲的電流聲,聽得到的人會感到很刺耳。他們發明這個聲音的最初目的就是幫助商家驅逐在店門徘徊的青少年。人的聽力頻率范圍是20-20000赫茲,而成年人和年輕人之間,聽力方面存在細微的差別。由于成年人在聽覺上長久的勞損,很多人到中年以后開始喪失對高頻率聲音的聽覺能力,聽不到14400赫茲的聲音,所以這種驅逐器在青少年身上的作用無比顯著。
其實,上述文章中的聲音,也是一種高頻電流聲,至少在8000赫茲以上。這么看來,青少年的聽覺確實要比中老年人要強。但是,35歲以上的人就真的聽不見這種聲音了么?中老年人聽不見高頻音的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呢?
我們是如何聽見聲音的

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當聲音發出時,周圍的空氣分子就起了一連串的振動,這些振動就是聲波,從聲源向外傳播。當聲波進入外耳后,會通過耳廓的集音作用把聲音傳入外耳道并到達鼓膜。
2.鼓膜后面的中耳腔內,緊接著3塊相互連接的聽小骨,分別名為槌骨,砧骨和鐙骨。當聲波振動鼓膜時,聽小骨也跟著振動起來。
3.中耳骨將空氣中聲音的震動傳遞給耳蝸中的液體。耳蝸是內耳中一個蝸牛狀的結構,內部充滿液體。一個彈性的隔膜橫貫耳蝸,將其分割成上下兩部分。這個隔膜被稱為基底膜,因為關鍵聽覺結構就坐落在它上面。
4.耳蝸內的液體開始震動后,基底膜就開始震動,其上的感覺毛細胞就會隨著震動擺動起來。
5.感覺毛細胞開始移動,其上面的靜纖毛撞到頂上的結構并發生彎曲,使其頂端的孔狀通道打開。同時化學物質進入這些細胞,形成電信號。
6. 聽覺神經傳導這些電信號到大腦,轉化為聲音信號。
35歲真的靠譜嗎?
早些年,還有一篇文章稱25歲以上的人群聽不到蚊子叫。不過,這和所謂的35歲一樣,都是謬誤。
人正常的聽力頻率在20-20000赫茲內,分為低頻、中頻和高頻三檔。一般老年性耳聾最通常的表現是高頻聽力下降,這就是為什么某些高頻的聲音只有年輕人能夠聽得到。他們首先是言語分辨率變差,表現在高頻聽力不敏感,對手機鈴聲、電話、門鈴的聽力感覺下降,因為這些聲音頻率都較高。其后中低頻下降,對一般說話聲聽起來也比較困難,言語辨別率變差,而且不能聽懂對方說話的意思。
其實,醫學上有一個專業的詞匯來形容這種聽力衰退的現象——老年性耳聾。它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生的進行性聽力減弱,重者可致全聾的一種老年性疾病。它是人體老化過程在聽覺器官中的表現,通常情況下在65~75歲的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相關報道顯示,在中國,60歲以上的人已經超過2億。其中,在65-75歲的老年人當中,老年性耳聾的發病率可高達60%以上,并且有愈發年輕化的趨勢。據研究數據介紹,我國現在老年性耳聾人數已超5000萬人。而據美國衛生中心統計,65歲以上的人口中,聽力減退者占72%。80%的老人出現聽力損傷后都沒有加以干預,最終導致耳聾。
由此可見,若是將35歲改成60歲,可能會更靠譜一點。根據聽力學研究,正常男性一般會在60歲以后出現聽力衰退,而女性則較男性晚些。
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聽力會喪失?
家中的一些老人們,他們看電視時,音量要調到非常大才能聽得見,跟他們講話基本靠“喊”,他們自己說話嗓門會特別大,甚至會經常打斷別人的對話等等。漸漸地,“耳背”似乎成了幾乎所有老人的代名詞。那么,老年性耳聾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新陳代謝會逐漸衰退,從這一點上說,聽力方面的衰老是無可避免的。然而,諸多科學研究都顯示,遺傳因素、長期接觸噪音、煙酒過度、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其他因素都是誘發老年性耳聾的病因。除此之外,一些毒性藥物,比如化療藥物也會對耳朵造成損傷。還有一種很罕見的誘發因素是外耳或中耳的畸形,因為這樣會導致鼓膜或三塊聽小骨功能的衰退,使聲波不能由鼓膜傳入內耳。不過,情況最多的還是年齡和噪音共同作用的結果。
噪音到底有多可怕?
有不少科學家在探求老年性耳聾的病因時都把都把噪音放在關鍵的位置上。他們發現,長期暴露在分貝高或是時間長的噪音中,會損傷你的耳內毛細胞,一旦這些至關重要的細胞遭遇損傷,就會損傷你的聽力,并且此損傷不可逆轉。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遠離火車站、飛機場等地方。如果難以避免,隨身攜帶耳塞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既然說到了噪音,另外一點不可不提的就是耳機音量的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稱,12-35歲之間的人群中有一半都處于聽力損傷的危險之中,原因就是他們在使用耳機聽歌時音量過大。我們經常會聽到附近的人耳機里傳來的聲音,甚至還有人戴著耳機聽歌時完全聽不到外界的聲音,這些都是耳機音量過大的表現,這也就為老年性耳聾埋下了伏筆。并且,70分貝以上的音量就可使人的神經細胞受到損傷,如果本身外界的聲音就很嘈雜,此時耳機音量要蓋過外界音量時就會更給耳朵帶來傷害。
多方面預防
老年人耳聾有個體差異,注意身體保健,可能有助于延緩老年人聽力損失的發展。如果老年人大量攝入脂類食物,會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引起動脈硬化。而內耳對供血障礙最敏感,當出現血液循環障礙時,會導致聽神經營養缺乏,從而產生耳聾。所以,老年人應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入,多吃清淡的水果和蔬菜。中老年人還應當堅持體育鍛煉,如慢跑,散步,做操,打太極拳等,以增強體質,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減慢衰老的過程。對于中青年人來說,避免長期接觸噪音、合理安排生活、避免熬夜、適當緩解工作壓力、保持身心愉悅等都是預防老年性耳聾的好方法。
如何治療?
雖然科學家們至今仍沒有發現能夠治愈這種疾病的方法,但盡早發現和盡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病情。平日里應多和家人及朋友溝通,當聽力出現下降時,應及早去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拖延時間可能會導致聽力無法恢復。除藥物治療外,聽力損失60分貝以上的人群應該遵照醫生的囑咐佩戴助聽設備。60分貝是人類正常溝通的音量標準,如果老年人不佩戴助聽設備,可能會造成與他人的溝通障礙,由此引發老年人心理上的孤僻、自卑、自閉心理,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年齡越大,耳朵越不好的這個現象使確實存在,但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可以延緩這一過程。上述文章中所說的35歲這個節點是錯誤的,如果不是隨意選取的數字的話,可能作者也是在暗示老年性耳聾愈加年輕化的趨勢。總而言之,保護耳部健康任何時候都不算晚,注意預防、積極治療、調小音量、輕聲細語,一起為自己,也為他人營造一個“低分貝”的環境吧!
友情提示:上述文章中提到的音頻對耳朵有傷害,建議大家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如果實在按捺不住,請調小音量再聽。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