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導航的路況信息是怎么來的?
或許這個問題還可以這樣講:你知道如何酷炫地逃離堵車嗎?
像超人一樣在擁擠的都市里暢通無阻,隨時獲取沿途的道路狀況、規劃最快捷的路線,甚至一鍵獲取沿途最近的加油站餐廳等位置……這些看起來像天方夜譚般的出行場面,該如何實現呢?

先說說堵車
有人計算過這樣一筆賬,每天上下班由于堵車,各花費1小時,每個月就有48個小時、每年576個小時在路上。如果按照正常人一輩子工作40年來計算,人一輩子要有23,040個小時、960天、32個月的時間是堵在路上的。

舉個栗子:T先生是一位有著20余年的駕駛經驗的出租車司機,對于北京的道路情況十分熟悉。他曾經測試過,平時送孩子上學路上用地圖導航,一般單程40分鐘;有一天他刻意沒有開導航,按照自己的經驗走,結果在路上足足多花費了15分鐘。
此外,經驗會告訴司機有哪些路可以到達目的地,卻不能告訴司機那條路能夠不堵車;有時候覺得這個時間點某條路不應該堵,但事實卻不是這樣;而地圖導航,能夠實時為司機規劃路徑,躲避擁堵,開起來更暢快。那么,問題來了——
路況信息是哪里來的?
首先,什么叫路況信息?
通俗一點來講,它就是道路當前通行速度的一個直接反應。地圖的工作人員會根據道路整體通信速度的高低,將路況狀況劃分為紅色、黃色和綠色三個等級,即嚴重擁堵、出現擁堵和道理暢通3種情況。

而這些路況信息的來源,據地圖服務商內部的工作人員介紹,是將GPS打點的軌跡,與時間點相結合計算得到的。
那么,GPS打點的軌跡又是哪里來的呢?簡單來講,GPS打點的軌跡,主要來源于物流公司和出租車公司用的車載GPS導航回傳的數據,以及部分地圖用戶提交的反饋信息。
大量的軌跡數據被融合在一起后,會由地圖大數據團隊的同學們,對樣本數據進行計算,從而推算出當前道路的平均通行速度和路面突發事件。與此同時,他們會對道路的等級情況進行劃分,結合劃分結果和平均通行速度,即可計算出當前道路的通行速度。
而最終呈現在用戶眼前的,就是地圖界面上一段段紅色、黃色和綠色的路況信息。
由此可見,一款地圖的市場占比越高,用戶量級越大,它在數據全面性和準確度方面的優勢也就越加明顯。同理,相較于普通路段,由于繁華的路段能夠采集到的數據信息更全面,計算出來的路況信息也就更加精準。
如何躲避道路擁堵?
出發前查確定的導航路線,在出發后變得擁堵,同樣無法保證快速到達目的地。
那么,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能夠根據路況信息的實時變化,靈活機動地調整路線規劃情況,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行駛路線的暢通。早期的手機地圖并不具備這個功能,系統通常會按照用戶在結束路線規劃、開始導航時所選擇的路徑,持續導航,直至目的地。

而在當前最新的地圖中,躲避擁堵這一功能被做了調整與提升。當用戶正在使用的導航路徑發生擁堵時,無需用戶主動去操作,地圖會根據路況情況,自動為用戶切換到躲避擁堵最佳的路線,并提示用戶“XXX路段擁堵XX公里,已為您躲避”。確保用戶能夠靈活機動地調整路線,盡快到達目的地。
最后一個問題,經驗路線完全不可靠么?
事實并非如此。
正如我們所知,“經驗路線”的數據是在大量用戶選擇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這條路線的整體情況。包括但不局限于:道路通行能力、行車舒適度、周邊設施的便利程度等等。相較于僅僅基于道路通行能力的路況數據,由于主要是由用戶選擇產生,加入了更多人性化的衡量標準和元素,因而同樣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怎樣查看同城的司機們最常用的路線是哪條?根據最新情報,今年9月份起,北上廣深成杭的用戶便可以優先體驗到來自百度地圖的“經驗路線”推薦,了解同城的小伙伴們對于路線的選擇,讓出行更加便利。
有了這層層保障,堵車的情況將會盡最大可能地被避免。然而,即遍偶爾遭遇堵車,也不要太過暴躁。畢竟,出門在外,安全比快捷更重要。著急也不能先飛過去,如果實在急躁,不如聽聽音樂平靜心態,或者搜搜沿途餐廳去補充一下體力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