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梯安全事故頻發。頻發的事故讓不少人患上了“電梯后遺癥”,今后該怎樣乘坐電梯?先一起看看大家防范“電梯惡魔”的各種圖片……

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小心翼翼!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以后不會也這么搭扶手電梯吧……這些行為都是突發危機引起的群體恐慌啊!

好像乘上了電梯,就相當于走進鬼門關,我們不禁思考:是什么將一件偶然事件發展成了人人自危的必然事件呢?
這其中,事件本身有著諸多引起恐慌的因素,而人的心理也遭受著各種虐。
首先,我們來看事件本身,報道中所有的電梯奪人事件,都有著共同的特點:
1.發生的不可控。這是給人的心理造成極大壓力的首要因素,受害者有的在逛商場、有的是在家門口每天乘坐的電梯上,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行為。事件一旦發生就相當突然,當事人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后果又是極其嚴重的。這種不可控性,讓人普遍認為電梯就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爆炸,卻又無法預知。

2.受害人都是普通百姓,與廣大群眾(尤其是網民)有著強烈的身份認同感。“我與他(受害者)都是一樣的,事件今天發生在他身上,也有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這就好比現下“抓貪腐”會引起官員的恐慌,而老百姓則拍手稱快的道理是一樣的。事件發生在哪個人群,哪個人群就會惶惶然,電梯事件的受害者代表的則是擁有最多人數的平民群體。
3.信息傳播速度快。這是網絡帶來的歷史性的變化,事件一經發布,就相當于走上了爆炸性擴散,循環性傳播的高速路。

電梯事件除了本身具備諸多恐慌的因素,還對人的心理造成了強烈的刺激。
首先,打破了人們對“安全感”的心理需要。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它代表著穩定、有秩序、可以預測等,一旦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感到威脅和恐懼。電梯事件破壞了這一規則,將人的性命置于“不安全”的境地。
其次,高度暗示。一條新聞可能尚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如果一天甚至幾天之內都能看到這條新聞呢?上班路上可能匆匆看了一下新聞標題,但是接下來各大網站轉發、微信微博討論、朋友圈都是或告誡、或調侃……一次電梯事件就變為了N次,發生次數增多了,危險性也陡然而生。

第三,情緒感染與激發。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電梯事件給人帶來的情緒也是多變且逐步深入的,從開始被感染,到后來在反復震蕩和反復循環中升級。開始大家會認為“哦,這女人真倒霉”,到后來“我跟她一樣有一個可愛的孩子”、“我要是遭遇不幸,我的孩子該多么可憐”,直到最后“電梯真可怕啊”。至此,在我們的頭腦中,電梯被成功的妖魔化,甚至有人患上“電梯恐懼癥”。

這樣的恐慌情緒,對我們自身以及社會有哪些危害,該如何做才能消除這種群體恐慌?
除了電梯事件,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的還有拆遷、碰瓷、拐賣、失聯等各種負面信息,正在一點點剝奪民眾的安全感,加劇大家的恐懼。安全感降低,人格崩潰就會上升,易感人群一旦受到刺激,做出極端行為的幾率就會增加,事實證明,人為剝奪他人生命的事件也層出不窮。而這些事件又進一步降低安全感,如此下去,惡性循環。
群體性恐慌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后果非常嚴重。就電梯事件而言,如何消除群體性的恐慌,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
事件之所以會恐怖,除了家破人亡的后果很嚴重,還有一點是對于事件的處理。由于事件從發生到最終處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而網絡傳播的特點是更新快,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報道轟轟烈烈,但是等到幾天、十幾天、甚至數月以后,等到處理結果下來的時候,我們可能早就不關注此事了。媒體是以吸引眼球為目的的,群眾的心情淡了,那么報道也從“濃墨重彩”到“輕描淡寫”,留在大家心里的,就是最初的恐怖印象了。

如果事件的涉事方都能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向公眾傳達“這事是有人負責的”這樣一條信息的話,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大家的恐懼,官方給的定心丸是對老百姓最有效的“消恐藥”。
(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玉慧,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