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科學上給出這樣一個命題,令心理學家設計實驗來解答,“心”是如何影響"相"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怎樣定義“心”和“相”。
我們可以將“相”狹義地定義為“五官長相”,那“相由心生”這句話通俗地翻譯一下就是“心理因素如何影響五官長相”,而這個問題的回答會是“NO”。因為,“相”不是由心生,“相”是爹媽生的。這顯然不是大家想了解的。

“相由心生”一詞來源于佛教,也有說是源于“相學”,有偈語為證“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然具體出處,已不可考。也有林肯“四十歲后要為自己的樣貌負責”的典故。這個故事怪嚇人的,讓人有點心惶惶,生怕一個不注意搞得“面相”不夠好,被炒魷魚。
一種聯系如果無法清晰地定義,那么人們很有可能會夸大這種聯系的力量并將其神秘化。而一旦弄清楚這種聯系,就可以為我們所用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那么如何用現代心理學知識來解釋這個有些玄奧的概念呢?
在形容"面相"的時候,我們會用到狡詐、兇惡、古怪、猥瑣、愁云密布、眉頭緊鎖或者神清氣爽、滿面光華、雙目炯炯、神采飛揚等等,這些詞多是在描述一種神態表情給其他人的感覺。我也聽到過老人們評論說"這個人總是眉頭緊鎖,面有苦相,不好。"或者"這個人眼珠活,有靈氣。"當然,也有關于耳垂厚,有福氣;嘴唇薄,感情薄等等這種具體某一種面部特征和性格的關聯,但這種"面相學"和曾經西方風靡一時的"顱相學"一樣,是一種"偽科學"。所以,這篇文章不討論后一種"相"。
我認為由"心"而生的"相"是一種表情。而相由心生講的是"情緒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面部表情,如何通過表情來給他人留下良好感覺"。
每一天每一分鐘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伴隨一個主觀體驗,這種主觀體驗是和相應的表情模式聯系在一起的。表情是內心情緒體驗或情感狀態的外部表現,同時還伴隨一定的生理喚醒,比如感受到壓力的我們會眉頭緊鎖,不自主的嘆氣,同時我們體內的"應激激素"會升高,我們的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都會受到影響。
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為全人類所理解,艾克曼等人(1987)認為人類有六種基本情緒,愉快、恐懼、發怒、悲傷、驚奇和厭惡,而且這六種情緒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

可以想象,一個對自己不自信的人,會經常有羞愧感,經常做出眼朝下,頭低垂的表情。表情是無聲的語言,這種不自信毋庸說旁人自然了解。習慣性自我貶低、羨慕他人、愛挑剔、愛猜疑,這些心態都會反映在面部表情上。而一個情緒穩定,內心明朗開闊自信的人表情經常會是愉悅的,傳遞給身邊人的信息也會是積極的。身處困境依舊不皺眉不哀嘆需要對人生和自我有更高一層的了解,可以忍耐住一時的不順,不抱怨,依舊認真生活的人會另人頓生此人非池中物,假以時日必成大器之感。
表情可以刻意做出來,但刻意的表情不能長久,真實的自己依舊會被其他人了解,甚至說不定旁人比自己還更了解自己。
"相"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綜合氣質,改變氣質的功夫要下在管理情緒上,而情緒又和我們對一件事具體的看法息息相關。無論可以意識到還是意識不到,對待他人的看法,對待自己的看法以及對待整個世界的看法構成了我們的"心"。這些看法體現在表情上,流露在眼神中,傳遞給其他人。
這樣來理解的話,相由心生還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余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