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加入旅行者隊伍,暈動病(又稱運動病,Motion sickness)是困擾旅行者最常見的問題。
暈動病就是人們常說的暈車、暈機、暈船。是指人處于一定加速度運動時人體外周運動、平衡和位置感覺感受器輸入大腦的各種感覺信號間不匹配而使得大腦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導致人產生頭暈、出汗、蒼白的皮膚、惡心和嘔吐等癥狀的一種綜合癥。當運動停止后,這些癥狀也就會隨之消失,因此,暈動病其實并非一種疾病,只是人對運動的一種暫時性認知混亂造成的不適。要了解暈動病,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人體平衡系統。
人體平衡系統
正常成年人在一般性主動運動中可以很好的保持平衡狀態,是由一套復雜而精細的感覺控制系統來調控的,包括感覺輸入,腦干、小腦和大腦皮層對輸入信號的接收、整合并向運動系統發出調控指令等過程。
運動、平衡和空間位置感覺輸入主要包括內耳前庭器官、眼睛、肌肉關節和皮膚等四個來源:
前庭輸入系統:內耳前庭器官包括充滿內淋巴液的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內感受器能夠感受到重力(垂直方向)和直線方向運動;互相垂直排列的三個半規管內感受器則可以感知到頭部旋轉運動。這些信息轉化為電信號后由前庭神經傳入大腦。
視覺輸入系統:視覺可以給人提供最大量信息,大腦可以通過分析視覺輸入圖像的靜止還是運動來感知到人體是處于運動還是靜止狀態。比如,你沿著一條街道前行,外周景物依次進入然后退出你的視野,大腦就可以分析出你是在前行。
肌肉和關節輸入系統:肌肉和關節的本體感受器可以感知到位置和組織拉伸或壓力信息。例如,我們閉上眼睛,也能知道身體各個部位的位置;而當身體失去平衡時,比如前傾時,下肢屈肌和軀干背部伸肌能感受到拉伸張力,相應關節則能感受到壓力。其中腳踝和頸部關節肌肉這些感受對于維持人體平衡最為重要。
皮膚輸入系統:皮膚感受器可以感知位置,而觸覺感受器通過感知外界接觸物的變化來告知大腦人體的運動信息,比如,身體不同部位皮膚感受空氣阻力(即風向)或接觸到外物表面感受到某些運動信息。
感覺接收、整合系統:不同感受器感知到的信息通過相應神經輸入腦干、小腦、大腦,經過對這些信息的整合就能完整的感知到人體運動、平衡和空間位置定向。
運動、平衡控制系統:人體的運動尤其是突然加速的被動運動,實質上就是對人體原有平衡的破壞,身體失衡信息傳入大腦,大腦需要向肌肉運動系統發出指令,做出相應肌肉的收縮舒張改變來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暈動病的發生
實質上就是人體運動加速度尤其是被動運動的加速度超過一定限度,以上各種感受器傳入大腦的信息不匹配,使得大腦產生自相矛盾的感知,而引起身體產生的系列反應。比如,在汽車突然啟動時,最為前庭感受器可以靈敏地感受到這種運動變化,而視覺感受器傳入的卻仍然是人體靜止的信息。
危險因素
只要運動加速度達到或超過一定限度,尤其是更為復雜的復合加速度運動,如飛機在惡劣狀況下不平穩飛行或航天飛機起降等情況下,任何人都可能發生暈動病,這也就是為什么即便是再嚴格挑選和訓練的航天員也難免發生航天病的原因。
當然,人們通常說的暈動病是指我們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發生的,對于具體個體而言是否發生暈動病則與每個個體身體平衡能力和身體狀況相關。更容易發生暈動病的危險因素為:
1、2~12歲兒童:兒童相應器官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因而更容易發生暈動病,而2歲以下的幼兒卻因為相關器官功能沒有發育缺位而反倒不容易發生。
2、女性:尤其是懷孕、經期,或服用女性激素的女性更容易發生暈動病。
3、偏頭痛患者,尤其是偏頭痛發作時。
4、藥物:服用容易引起惡心和消化道不適副作用藥物,如阿奇霉素、紅霉素、甲硝唑等抗菌藥,避孕藥等含有雌激素的藥物,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消炎痛)等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等。
診斷
暈動病通常是一種個人體驗,所以診斷主要以患者曾經有發作史就可以確定,也沒有任何特殊檢查有助于暈動病的診斷。
防治
因為通常患者在旅行前就明確知道自己容易發生暈動病,因此防治是一體的。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來綜合防治:
1、日常訓練。如前所述,既然暈動病的發生與個體“能力”相關的一種暫時性不適,那么日常加強這種能力的鍛煉以增強適應能力就是最根本的防治措施。訓練可以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比如開始進行急轉急停、爬軟梯等運動,過渡到倒立、滾翻等訓練,最后進行更復雜的秋千、旋轉運動等。
2、飲食限制。旅行前一定時間段內避免服用含有酒精和咖啡飲料,避免過飽尤其是避免進食油膩、高蛋白含量等胃排空緩慢的食物。
3、選擇合適的座位。預定或者選擇各種交通工具中顛簸幅度最小的座位,即中部中間位置的座位。如汽車中靠近前中部的座位;飛機中部即靠近機翼,又位于機體中間部位的座位;船舶則選擇中部盡量與甲板同一水平的座位。
4、頭部盡量固定在靠墊上,永遠面向運動的前方。頭部盡量固定是為了減低頭部運動幅度,減低對前庭感受器的刺激;面向運動方向前方是為了保持視覺輸入和前庭感受器輸入信息的一致性,如果面向運動的相反方向,那么你視覺輸入的運動方向將與前庭感受器所感受的信息相反,容易引發和加劇暈動病的反應。
5、平視外部物體。行駛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平視,并觀看運載器外部的景物,這樣同樣是為了保持視覺輸入與前庭感受器輸入信息的一致性。也可以“閉目養神”,可以切斷視覺運動信息傳入,是一種可以考慮的選擇。但是,絕對不能閱讀,因為閱讀導致視覺輸入產生小幅度頻繁相反方向運動的錯覺。
在上下顛簸劇烈的船舶中,如果條件許可,你可以采取頭向運動前方的水平俯臥位,這樣可以減低頻繁上下垂直運動(即顛簸)對前庭感受器的沖擊。
6、避免吸煙并遠離其他吸煙者。
7、藥物。對于暈動病防治,藥物仍然是最有效的措施。
具有明顯中樞神經抑制作用的第一代抗組胺藥是使用最頻繁和廣泛的暈動病防治藥物,而沒有鎮靜作用的第2、3代抗組胺藥則無效。最常用茶苯海明(也叫乘暈寧、暈海寧),需要提前30~60分鐘服用,間隔4~6小時可以重復使用。這類藥苯海拉明和異丙嗪也叫常用。
具有抗膽堿能和中樞抑制作用的東莨菪堿是另一種常用抗暈動病藥物,通常可以口服,還有皮膚貼劑。
抗多巴胺藥物丙氯拉嗪,胃復安常用于止吐治療。
8、兒童用藥:2-12歲的兒童,可以于出發前1小時按照1-1.5毫克/公斤劑量給予茶苯海明,或者0.5-1毫克/公斤劑量給予苯海拉明(最大劑量25毫克),每6~8小時可以重復給藥。有部分證據顯示有少數兒童應用這類藥物后出現躁動,因此FDA不提倡抗組胺藥用于兒童暈動病的防治。
東莨菪堿在兒童可能導致危險的不良影響,因此不應該用于兒童暈動病防治。丙氯拉嗪和胃復安在兒童則慎用。
(整理自健康中國人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