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很可能適得其反?

    早期學業訓練可導致長期損害

    近些年來,外界逐漸向學前教師施壓,要求他們對小孩子進行學業訓練,教給他們學業技巧,還定期進行效果測試。許多教師顯得很憂慮,有些甚至已經準備辭職了,因為他們作為老師,能夠直接感受到孩子們的不快樂。這些教師認為,也許傳統的教導方法更有效,它通過讓孩子們玩耍、主動探索和互動來促進學習,而不是直接訓練他們掌握學業技巧。

    一組嚴謹的研究對比了兩種早期課堂學習的效果,一種是看重分數的,另一種是玩耍式教育。這些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早期學業訓練確實能夠提高兒童在受訓科目上的成績,但在一到三年內這種優勢就會消失,部分實驗中甚至出現了倒退。一個更加驚人的結論是,早期學業訓練不僅缺乏長期效果,還可能導致長期傷害,尤其在社交和情感成長方面。


    來自改變德國教育政策的研究證據

    舉個例子,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德國政府發起一項大規模對比研究,對象為50所以玩耍教育為主的幼兒園和50所推行直接教學法的幼兒園。盡管在一開始的測試中,接受直接教學法的孩子成績有優勢,但到四年級時,他們各項測試的成績全都遠遠弱于接受玩耍教學的孩子。他們的閱讀和數學成績不佳,社交能力與情感發展滯后。

    在進行這項研究時,德國正流行將傳統的玩耍式教學替換為以學業為主的教學。但后來德國又扭轉了這種風潮,回歸到玩耍式教育,不能不說這項研究至少起到了部分作用。很顯然,德國教育界的權威——至少是當時的——與現今美國的權威大不相同,他們真的在關注教育研究并且將研究結果付諸實踐。

    來自美國貧民兒童的大規模研究證據

    美國的類似研究發現了相近的結果。其中一項由Rebecca Marcon指導的研究,主要關注出身貧困家庭的非裔美國兒童。她一共研究了343名兒童,發現那些接受學業訓練的小孩在最初表現出了學業優勢。但到四年級結束時,情況出現了逆轉:接受玩耍教學的孩子表現得更好,學習成績更高。不過這項研究沒有關注社交和情感發展問題。


    來自出身貧寒的孩子們的發展追蹤研究證據

    David Weikart及其同事于1967年開展了一項經過仔細控制的實驗。68個來自美國Ypsilanti和Michigan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分別進入三種類型的幼兒園:傳統式(玩耍為主)、高寬模式(類似傳統式,但包含更多成人指導)、直接教學式(著重教授閱讀、寫作和數學,使用練習冊和考試)。孩子們的分配遵循部分隨機的原則,確保在他們在最初的所有測試上成績相當。研究者們除了每天觀測以外,每兩周還會做一次家訪,以指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發展。這些家訪的重點也與幼兒園教學保持一致,傳統式要求家長關注孩子的玩耍和社交,直接教學式要求家長關注學業技巧、練習冊等等。

    最初的結果也是接受直接教學法的孩子成績更好,但很快這種優勢就消失了。這項研究追蹤到孩子們15歲時和23時的發展。在這兩個年齡段,幾組之間的學業成績相差無幾,但社交和情感特質差異極大。在他們15歲時,相比其他兩組,接受直接教學的孩子出現“行為不端”的比例翻倍。在他們23歲時,這種差異更加巨大。那些接受直接教學的孩子,更常與人發生摩擦,更可能出現情感損傷,更少結婚和與配偶一起居住,還更可能犯過罪。事實上,在23歲時,39%的直接教學下的孩子有過重罪拘留的記錄,而其他兩組的平均比例是13.5%。前者因攜帶危險武器而被傳訊的比例是19%,其他兩組則是零。


    為何幼兒園接受的教育方式會有如此大的長期影響?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最初的學校經驗為今后的行為塑造了模式。那些在課堂中,需要計劃自己的行動、自主與他人玩耍及調和差異的孩子,有可能更好地發展了個人責任感和親社會行為,使他們在整個孩提時代到成年早期都表現良好。而那些一直被強調學業成績的孩子,則可能終其一生都追求成就和領先他人。這種行為模式——尤其當他們出身貧寒時——會導致與他人產生更多摩擦甚至犯罪(這也可能是一種畸形的“領先”)。

    我懷疑那些兩周一次的家訪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些接受玩耍式教學——強調玩耍、社交和主動性——的孩子們的父母,可能形成了與此類似的教養方式,隨著孩子慢慢成長,這種教養方式持續發揮作用,不斷向孩子傳達相似的價值觀。與此同時,接受直接教學的孩子則不停被父母強調那些狹義的個人成就,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而它們對真實世界中的成功并沒有什么作用。

    你有作為父母或老師的關于早起教學的經驗嗎?你看到的早期學業訓練產生過什么結果?傳統玩耍式教學呢?

    (作者:彼得·格雷/Peter Gray,波士頓大學的科研教授,著有《玩耍精神:會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譯者:程悅;本文譯自Psychology Today《Early Academic Training Produces Long-Term Harm》,已獲原作者授權;原文鏈接:)

    • 發表于 2015-08-14 00:00
    • 閱讀 ( 75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