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能發現,無論是在小說、影視作品中,還是在我們的周圍,成長環境中缺乏母愛的孩子,總是更加的敏感、焦慮、不安。
那么,母愛的力量是通過什么因素影響孩子的這些性格和行為特點的呢?
2015年7月,McMaster大學的研究者們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論文,他們發現在小鼠模型中,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可能是通過影響孩子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從而進一步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的。
真是令(you)人(dian)驚(che)奇(dan)。
不過我們還是來仔細地看下研究者們的新發現吧,畢竟有那么多可憐的小鼠在一出生就與媽媽分開了,只能天天對著穿著白大褂的龐然大物們想媽媽(苦逼生科博士生:怪我嘍?),有一種“鼠生”輸在了起跑線上的感覺。
研究人員對小鼠們做了一些處理,得到了4組不同的小鼠,為了更清晰地說明,筆者根據成長環境的不同,分別給4組小鼠起了名字:
1. 無菌孤兒鼠:在無菌環境下,在新生期和母鼠分開的小鼠,即沒有母親陪伴長大的小鼠;
我們可以認為在無菌環境下長大的小鼠的腸道中是沒有微生物的(事實上小鼠腸道內還是有一些特定微生物的,不過這不是重點,所以只用說一遍)
2. 無菌正常鼠:在無菌環境下,由母親陪伴長大的小鼠;
3. 非無菌孤兒鼠:在非無菌的環境下,沒有母親陪伴長大的小鼠,可以認為在非無菌環境下長大的這些小鼠的腸道內存在微生物,但不存在特定的病原體;
4. 非無菌正常鼠:在非無菌的環境下,由母親陪伴長大的小鼠。
接下來,這4組小鼠在博士生們的畢業壓力驅使下,走向了不同的鼠生軌跡。
實驗1:缺乏母愛→不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不正常的行為

首先,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了一系列的實(zhe)驗(mo)后發現,非無菌孤兒鼠與非無菌正常鼠的腸道內,生長著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群體,并且在行為習慣上也有著顯著的差異。
前者在實驗中,總是顯得更加焦慮、抑郁。具體表現在:更不愿意從高臺上移動到低處;更不愿意在有光亮的地方呆著;在被懸尾后有更長的時間處于特有的不掙扎的抑郁狀態。
實驗2:缺乏母愛+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不正常的行為

之后,研究人員取非無菌正常鼠的腸道微生物群,分別移植到無菌孤兒鼠以及無菌正常鼠兩組小鼠的體內。
不久以后,我們就看到了母愛的力量:雖然在一開始接受了相同的正常腸道微生物群的移植,但三周之后,無菌孤兒鼠與無菌正常鼠體內的微生物群就產生了顯著的差異,并且前者表現出了更明顯的焦慮、抑郁等癥狀。
實驗3:母愛+不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正常的行為

那么如果在不缺乏母愛的情況下,小鼠接觸到了不正常的腸道微生物呢?通過之前的實驗我們知道,非無菌孤兒鼠和非無菌正常鼠體內的腸道微生物群體是不一樣的,而且前者顯得更焦慮一些,可以認為前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并不正常。。
然而,在無菌正常鼠被分為兩組,分別接受了上述兩種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移植后,兩組無菌正常鼠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很相似,也沒有出現行為和性格上的顯著差異。也就是說,是母親的關懷,讓小鼠接觸到的不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變得正常了~
上面的實驗是不是有點繞?沒關系,筆者最擅長總(kuai)結(shuo)陳(ren)詞(hua)了:
沒有母親陪伴的小鼠,即使接受了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移植,也可能在今后發展出不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從而可能會發展出不太正常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而有母親陪伴的小鼠,即使接受了不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移植,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也會在今后趨于正常,并且可能擁有比較正常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母愛就是如此偉大!
筆者在寫完這些字后,立即給老媽打了個電話。
嗯,無論你是充話費送的還是被從垃圾桶里翻出來的,替自己的腸道感謝老媽吧。
還沒有孩子的女生們,今后一定要好好陪自己的孩子成長哦~
參考文獻
De Palma, G., etal. Microbiota and host determinants of behavioural phenotype in maternallyseparated mice. Nat Commun. 2015 Jul 28;6:7735.
(本文作者:小黑,博士研究生;熱心腸先生略有改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