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主要媒體紛紛報道,北京宣布中國和意大利醫生正在計劃世界首例“頭移植”手術,手術將在中國實施。
美國時代
9月8日報道的標題為“ Beijing says it’s ahead in race for a head transplant”(北京稱在人頭移植競賽中走在了前面),并不無調侃地特意指出,消息源自是共產黨領導的新華社一本正經的嚴肅報道。
印度時報
世界媒體中最早報道的是印度最大的英文報紙印度時報,在這篇“Chinese, Italian doctors plan world's first head transplant”(中國,意大利醫生正在計劃世界首例人頭移植)報道中,同樣援引北京的消息稱,中國和意大利移植專家正在計劃對俄羅斯的計算機科學家進行世界上第一例人頭移植手術,他們聲稱這將改變人類治療目前被認為一些無法治愈的疾病的歷史進程。
并強調手術將由意大利神經學家塞爾吉奧·卡納維洛和隸屬于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中國醫生任曉平共同合作實施。
英國每日郵報
綜合了世界幾大媒體的報道,以“Human head transplant edges closer to reality: Chinese surgeon teams up with Italian doctor to perform controversial procedure in 2017”(人頭移植接近現實的邊緣:中國外科醫生團隊與意大利醫生合作在2017年執行這一有爭議的手術)為題進行了全面梳理。
該報首先援引印度時報的報道稱,在8月26日于中國東北舉行的“前沿科學”研討會上,北京官方宣布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團隊加入意大利醫生塞爾吉奧·卡納維洛領導的人頭移植項目的準備,為了完成這一項目將建立一個專門的醫療團隊,而中國將被設定為未來該項爭議手術的合適地點。
報道引用塞爾吉奧·卡納維洛在“前沿科學”發布會上的話說:“任醫生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領導這個項目的人選。”
“人頭移植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項目,不是憑借個人單槍匹馬就可以完成的。憑借出色的組織能力和團體合作能力,中國應該是進行頭部移植手術最好的選擇”,他補充說。
據稱,該項目已經獲得了200萬美元的學術和政府資助,不會因為手術還有爭議而輕言放棄。
報道還追述了手術對象和志愿者,患有嚴重先天性肌肉萎縮的俄羅斯30多歲計算機科學家斯皮里多諾夫,今年6月份在美國舉行的第39屆神經學和骨科年會上義無反顧的表態:“如果換做你是我,從一出生就忍受肌肉萎縮的痛苦,你會怎么選擇?我的選擇也是我的最終選擇,我不會改變這種決定”。


然后,對中國醫生任曉平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引自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這位中國醫生在2013首先成功完成小鼠頭移植實驗,并進行1000例重復。在部分實驗動物觀察到術后撤除呼吸機后,實驗小鼠短暫性恢復呼吸,并在幾個小時后睜開眼睛。有的小鼠身體還出現抽搐表現。其中最成功的1例,小鼠手術后成功存活了1天。

接下來,復述了被質疑為天方夜譚的手術的過程和關鍵,不過還是那個老俗套,全無新意:

手術在深低溫和麻醉之下進行,首先用極其鋒利的刀片切斷受體和供體的脊髓,并立刻將斷端湊在一起,用塞爾吉奧·卡納維洛稱為神奇藥水的生物粘合劑聚乙二醇“熔合”在一起。
術后保持昏迷狀態四周時間以阻止身體移動,從而保證頭部和身體愈合在一起。
期間,患者將給予小流量電擊刺激促進脊髓的再生和功能鏈接。
等到四周后,患者從麻醉中醒來,就可以移動身體,感覺到自己的面部變化,并用術前的聲音說話。
當然,患者需要接受強大的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從而防止排異反應的發生。
此外,患者將需要大量的心理支持療法。
最重磅和有趣的是,報道最后援引的任曉平的表態:“我們想在臨床上做點什么,但是在這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成功做出長期生存的動物模型”。
“目前,我沒有信心說我可以在人體做這種移植。”
國內報道
來自科技日報的報道用了一個很搞笑的標題:“世界首例頭部移植手術在中國進行 成功率90%”
還僅處在鏡花水月的計劃中的、爭議巨大、能否實施尚存在很大變數的、總例數最大等于1的手術,是什么樣的統計學給出了90%的成功率?
在8月27日的這份報道中,意大利神經病學家塞爾吉奧·卡納維洛的話是報道的核心內容,首先介紹中國醫生將參與組建新的龐大團隊來實施這個項目,并強調也只有中國強大的資源和組織能力才最適合這類項目,而“成功”進行過小鼠頭移植的任曉平才是可以勝任這個龐大項目當仁不讓的領袖人選。
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曾經卷入“論文造假”旋窩的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院士,有關“未來,首例世界頭移植有可能由哈醫大與塞爾吉奧團隊合作在哈醫大來完成”的表態。這大概也是外媒報道中所謂“北京官方”說法的出處。
至于文章標題中90%成功率,應該是記者對卡納維洛宣稱的手術成功的可能性或者把握的誤讀。
綜合解讀
這次“世界首例頭移植將在中國進行”,是近年來由卡納維洛炮制的人頭移植新聞風暴的第三季。
早在2013年,這位意大利神經病學家就語出驚人,宣布人頭移植的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并通過印度一家雜志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上發布了有關技術摘要。
今年年初更是高調宣布,他已經找到愿意接受移植的志愿者,世界首例人頭移植將在2年內完成。隨后俄羅斯志愿者浮出水面,將這一新聞炒到沸點。
這時,同樣在進行這類研究的中國手外科醫生任曉平開始躋身這一新聞風暴眼。日前在東北舉行的“前沿科學”研討會似乎是專門為人頭移植訂制,中國和任曉平被卡納維洛推到了這場新聞風暴的中心。
據中國媒體報道,卡納維洛是接受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邀請前來尋求合作。雖然這位人頭移植的炮制者依然那么侃侃而談,但是“自信”背后卻難以掩飾其抓住救命稻草的渴望和找下家的急迫。
仔細閱讀有關報道不難發現,卡納維洛大有將世界首例人頭移植這種人類史上的“首功”“強”加于中國和任曉平之意:
中國才有能力組織實施這種龐大項目,任曉平才是不二的項目領導者,該手術應當在中國進行。
另一個再次躋身新聞風暴眼的主角,楊寶峰院士似乎也同樣急切的接下這塊燙手的山芋。
有趣的是,未來事件的真正主角,被卡納維洛和楊寶峰推崇為項目領袖的任曉平,在這一領域所做的工作最大的成功是:實施“異體頭身重建術”的實驗小鼠術后最長存活1天。該巨大成功遠遠不及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制造”的最長存活6天、以及任曉平的前輩哈爾濱醫科大學的趙士杰創造的最長存活5天零4小時的雙頭狗的成功。
事實上,器官移植成功的標志不僅在于移植物成功的長期存活,更主要的在于移植物能實現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子宮移植為例,雖然此前世界上進行過幾例人子宮移植手術,也有長期存活的例子。但是直到去年,挪威人實施的移植子宮成功誕下世界首例”移植子宮嬰兒“才宣告子宮移植的首次成功。
在接受采訪時,該項目新晉領袖趙曉平表示:“我們想在臨床上做點什么,但是在這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成功做出長期生存的動物模型”。“目前,我沒有信心說我可以在人體做這種移植。”
事實上宣告,人頭移植在技術上不可行,2年內在中國進行手術不過是有人在放衛星。
擴展閱讀:
人頭移植,可行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