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血型,很多人就會想起日本的一部動漫劇《血型君》,劇中將A、B、O、AB這四種血型設定了各自的特性以及可愛的動漫形象,描述了不同性格的四個人的長處、短處、戀愛以及生活方式等。的確,血型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的話題:血型與性格、血型與工作、血型與戀愛……根本停不下來,突然,一個聲音問到:準嗎,血型真的能反映性格、控制行為,甚至決定命運嗎?

關于血型與性格的醫學研究有很多,不過大都沒有找到血型與性格之間的必然聯系。也就是說,血型決定性格的說法是不科學的。既然如此,那網絡上盛傳的各血型處事的不同特點之說也就沒有科學依據。
1. 血型的發現與血型性格說
1902年,奧地利維也納的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斯泰納和他的學生們發現的。根據血液紅細胞表面存在的不同物質,把人的血液分為A型、B型、O型和AB型這四種基本類型,還有幾十種亞型。

血型的發現者大概從來沒想到,若干年后,會有“血型性格說”這么一種說法,更沒想到這一說法會讓人這么癡迷。血型性格說起源于日本,也風靡于日本。1927年,日本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的講師古川竹二認為,A型血的人順從聽話,內向保守、多疑焦慮,缺乏果斷性;B型血的人感覺靈敏,外向積極、輕諾言;O型血的人意志堅定,膽大好勝,喜歡指揮別人;AB型血的人態度溫和,能與人和睦相處,追求合理性。
血型性格說,即便是在日本的科學界也是沒有得到普遍認可的,甚至受到嘲笑,但在民間卻奇跡般的流傳起來,甚至流傳到國外。其實,很多科學家一直在探討血型問題,然而遺憾的是,至今為止沒有支持血型性格說的科學理論。即便有也是前后矛盾、錯誤百出。

2. 血型性格說違背了生物學知識
血型是由血液中細胞表面的抗原決定的,而抗原又是由基因決定的。雖然基因對于人的性格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影響性格的遺傳因素及其復雜,涉及到眾多基因的相互作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血型并非只有這幾種,一些稀有血型系統陸續被發現,從而現在已知的血型總數超過35種,而血型性格說只有四種,那其他30多種血型的人就沒有性格了嗎?很顯然,血型性格說是站不住腳的。
3. 血型性格說違背科學和心理學研究
血型性格說的基礎研究工作及資料積累不充分,同一種性格或行為特征沒有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下進行研究,沒有足夠的結果以相互印證。
日本大村政男(1992)的研究發現,古川竹二學說的準確率只有30%~50%,并沒有像古川自己所說的80%那么高,這說明古川等人的研究在資料收集、統計分析和解釋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2005年臺灣學者調查了2681人,沒有發現血型和性格存在聯系。日本九州大學講師繩田健悟率領的研究小組在《心理學研究》一書中稱,他們對一項包括一萬多名日本和美國人在內的大規模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血型與性格之間沒有關聯性,因此斷定血型決定性格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

4. 個人性格的決定因素不是血型
一個人的處事方式和他的性格類型密切相關,然而一個人的性格類型是由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性格只有30%~40%與遺傳有關,60%~70%是與后天的學習、環境的影響有關。
也就是說遺傳(血型)雖然能影響性格,但并不是決定因素。將一對雙胞胎在不同環境下撫養,雖然這兩人的血型相同,但長大后兩人的性格往往有顯著差異。血型性格說完全否定了社會、環境等后天因素對性格的影響,是不靠譜的。

5. 血型性格說導致“自我實現”
血型性格說沒有科學依據,但為何能夠風靡全世界呢?
一是因為血型性格說描述的是對人類共性的人格特質,大部分人都會有這些特質,當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特質強調出來,被測試的人就會覺得很準,其實其他血型的特質他可能也有。
二是因為心理學里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暗示”,當人們受到血型文化的影響,就會不自覺的接受并相信自己所屬血型應該有什么樣的性格,應該有什么樣的處事方式,并會不知不覺的按照這個標準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了“自我實現”。
人們在彷徨、焦慮、不自信的時候,往往會從外界尋求支持,再次確認并認同自我。這時候血型說、星座說就會吸引這群焦慮的人。人們對血型性格說的關注,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說明人們渴求探索“真我”,渴求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但是,血型性格說只適合作為一種飯后談資,并不能代替自我探索的過程,更不能據此對自己和他人妄下結論。總而言之,血型與個人的處事風格真的沒關系!
(作者:孫濤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有獎調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