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古人如何作弊?

    科舉作為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被稱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談到科舉考試,考場作弊絕不能不提。古人在考場作弊都有哪些方式呢?

    借助作弊工具,考生在科考中可以有非正常的表現。不過,整個過程還需要與監考官斗智斗勇,這不僅要求作弊者要有發現監考漏洞的能力,還要求作弊者有毀滅作弊工具的應急措施,最重要的是在考試期間要有極其強大的內心,做到臉不紅心不跳。

    雖然現代考生已經可以熟練利用物理學、網絡、電子工具等進行作弊,但是翻看古人作弊的手段,想必你也會為之驚嘆。

    概括起來,古代舞弊的手段(考生作弊方面)大概有如下幾種,結朋、行卷、懷藏(小抄)、代筆(替考)、授義(傳答案)、繼燭(依靠蠟燭作弊)、飛鴿傳書(場外答題)。

    由于唐朝科舉主要是考試和薦舉相結合,所以結朋、行卷等在唐朝可行,但隨著科舉制度改革,這種舞弊手段并不通用,就不多介紹了。

    首先說懷藏,顧名思義就是將小抄夾帶進考場。隨著反作弊的技術日益增長,這種作弊技藝也越發“爐火純青”。以前科舉由于可以攜帶吃食、蠟燭、餐具等入場,所以就有了把《四書》《五經》塞在饅頭里、縫在衣服夾層以及塞在蠟燭里等比較“粗放”的作弊方法。

    利用蠟燭作弊的操作方法是,先將蠟燭內部沿引線從底往上掏空,塞入紙條后再用蠟油將底部封平,然后帶入考場。當然,這些紙條能夠呈現的內容肯定沒有現代縮印來得方便具體,所以應該是作為提示使用。

    至于作弊工具,舉《四書典倉》為例,全書長約八九厘米,寬約5厘米,書內濃縮了“四書”的精華內容,上、下兩冊共計11萬余字。

    書中的字用的是館閣體,寫字用的并非一般毛筆,而是用老鼠胡須特制的“鼠毫”,作弊的技藝可謂高超,書寫的人也比較厲害。

    對利用這種作弊工具的人,《清稗類鈔》中有一文記錄了處罰方式,文中說阮文做學政時搜出有考生的夾帶必仔細查閱,如果確實是考生親自抄寫,并且寫得有一些條理的即允許入內,如果是別人抄錄的則進行處罰。

    另一種作弊工具也十分新奇,在唐代的時候,我國就已經發明了用烏賊汁作為秘密書寫的工具,這種方法當然也被應用在了考場作弊上。

    作弊者用烏賊汁把需要夾帶的內容書寫在褲子的夾層上,然后涂上爛泥巴,入場之后爛泥巴干了之后,把泥去掉,文字就出現了。

    而且據說烏賊汁還有個特點,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不需要清洗,字跡就會自行消退。這種辦法既可以抄得文章,又可以毀滅證據。

    除了夾帶,替考也是科舉舞弊中比較多見的,這里僅舉唐朝傳奇槍手溫庭筠一例。《北夢瑣言》中記載溫庭筠“多為鄰鋪假手,號曰救數人也”,就是講溫庭筠經常為鄰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們送他外號“救數人”。

    唐朝槍手作弊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據說當時考場中冒名頂替者有一個專稱“非正身”,民間流傳有“入試非正身,十有三四”的說法。

    溫庭筠是唐朝宰相溫彥博的后代,才華很高,但是人品卻不怎么的,每次考試都會因為人品問題被刷下。被刷下來也就算了,他還在考場上為人替考,所以考官對他一直很有防范。

    據新唐書記載,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會試中,為了防范溫庭筠替考,特地將他的位置安排在主考官辦公的門口,當時他洋洋灑灑寫了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提早退場,這讓考官心里的石頭終于落地。但是事后才知道,就在這一次考試當中,溫庭筠竟然幫助8個人完成了考卷,“私占授者已八人”。


    (作者:陳青。“十五言”授權看歷史轉載)

    • 發表于 2015-12-01 00:00
    • 閱讀 ( 74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