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一生中,打過40多次勝仗,是當之無愧的戰神。他是如此杰出,以至于他的宿敵也對他敬仰有加。
而終結拿破侖輝煌的,是一場對拿破侖來說前所未有的慘敗。1812年,43歲的拿破侖皇帝率領數倍于對手的57萬大軍東征俄國。
在這場戰爭中,拿破侖贏得了每一次戰斗,卻輸掉了整場戰爭。經過漫長而艱難的行軍,拿破侖占領了莫斯科,卻被迫撤離回國。又經過同樣漫長而艱難的行軍,東征大軍回到法國時,僅剩區區3萬人。
虱子難倒拿破侖大軍
以往普遍認為,是俄國的寒冬以及俄國人堅壁清野造成的饑餓擊敗了法軍。但是在200年后,一些新發現的證據將拿破侖失敗的原因歸咎于一種微不足道的生物——虱子身上,是它在拿破侖大軍中傳播的流行性斑疹傷寒,毀滅了拿破侖的軍隊以及他的法蘭西帝國。
2001年,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發現了一個有3000具尸體的亂葬坑。考古學家經過認真分析之后,證明他們就是拿破侖東征時的大軍。
研究人員提取了DNA樣本并在實驗室進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發現其中很多人是死于斑疹傷寒。
斑疹傷寒分兩種: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多發于冬春季節,由虱子傳播。而地方性斑疹傷寒多發于夏秋季節,由鼠蚤傳播。
流行性斑疹傷寒主要由體虱傳播,這注定了它與軍隊、戰爭有著不解之緣。
戰爭環境的惡劣,使得士兵的衛生狀況很差,尤其是在冬天,士兵難以經常洗澡換衣服,這就導致體虱滋生。
而軍隊人員密集,普通士兵都擠在一起休息,這又導致體虱很容易在不同人之間爬來爬去互相傳播。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塞爾維亞于1914年11月爆發嚴重的斑疹傷寒,不到6個月死亡15萬人,蘇俄從1917年到1921年,斑疹傷寒患者達2500萬人,其中250萬人死亡。類似的臟亂擁擠環境還包括監獄,所以斑疹傷寒還有個別稱——“監獄熱”。

流行性斑疹傷寒的致病原,叫作普氏立克次體。患者發病前一般有5-21天(平均10-12天)的潛伏期。患者大多起病急驟,出現高熱、寒戰、劇烈持久頭痛、周身肌肉疼痛、眼結膜及臉部充血等。
4-6天后,80%的患者會出現全身皮疹,并會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癥狀。流行性斑疹傷寒的死亡率高達10%-40%,而寒冷、饑餓和疲勞無疑會大大增加死亡率。
1812年6月,拿破侖的軍隊在德國集結完畢,進入波蘭領域。軍隊數量超過當時巴黎的人口。以往善于以少勝多的拿破侖,這次一反常態地試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戰勝對手。
龐大的軍隊為疾病創造條件
但是,軍隊多了未必一定是好事,歷史上軍隊占有巨大人數優勢的一方慘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的有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而歐洲也有希波戰爭作為前車之鑒。
為什么軍隊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呢?首先指揮就是一個大問題,如韓信所言,大部分將軍都有自己指揮能力的極限。
在沒有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的年代,軍隊數量一旦過大,統帥就難以準確把握每支軍隊的具體情況,難以做到知己知彼。而拿破侖這種多國聯軍部隊就更麻煩,不同國家,軍隊語言不通,習慣不同,利益訴求也不一致,這會給指揮和協調造成很大困難。
此外就是后勤,某種程度上,打仗就是打后勤,10萬人的軍隊在前線作戰,后面為這支部隊提供后勤保障的人數可能是軍隊數量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一旦軍隊數量過于龐大,后勤保障壓力就會極其巨大,如果后勤保障崩潰,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拿破侖遠征俄羅斯,路途遙遠,后勤已是一大難題,再弄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那難題就近乎無解了。事實上,拿破侖的慘敗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后勤保障的崩潰,他的大軍在很長時間內是在無后勤保障的情況下作戰,最終被俄軍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龐大的軍隊同時大大增加了衛生管理的難度,這也為疾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拿破侖的軍隊是經過波蘭進入俄羅斯的。從時間上推算,拿破侖的軍隊應該就是在波蘭感染了斑疹傷寒。斑疹傷寒是當時波蘭的常見病。當時波蘭極度貧窮,“臟得難以置信”,很多人渾身長滿虱子。俄國人在撤退前又破壞了當地的衛生設施,連井水都不干凈。
拿破侖的大軍為斑疹傷寒的傳播創造了極其完美的條件,士兵的衣服長期無法換洗甚至難以脫衣入睡,導致體虱大量滋生。
住宿條件極差,使得很多士兵不得不擠在一起入睡和取暖。而斑疹傷寒的病原普氏立克次體就存在于虱子的糞便中,隨時可能通過細小的傷口(包括抓撓導致的傷口)侵入不幸者的體內。
當時一位隨軍醫生記載了虱子泛濫的程度:“勃艮第到蘆葦墊子上睡覺,很快被虱子的動靜弄醒……于是,他脫掉襯衫和褲子并扔到火里,虱子的爆裂聲就像兩個步兵團在交火一樣……許多同伴被咬傷,繼而病倒、死去……”
進入俄羅斯后,拿破侖的軍隊開始大批發病,不到一個月,拿破侖就損失了8萬人。
面對如此巨大的傷亡,如果拿破侖終止作戰計劃,撤退回去休整,那接下來的悲劇就可以避免。
但是,為了勝利,拿破侖無視士兵的大批傷亡,堅持進軍。拿破侖的57萬大軍僅有不到10萬人挺進莫斯科,而在進入莫斯科之前的一星期,他的軍隊就已經有1萬人因病死亡。
俄國人撤出了莫斯科,只留給拿破侖一場大火和一座空蕩蕩的破爛城市,面對俄國的冬天和不斷減員的士兵,拿破侖不得不選擇撤退。而在撤退途中,斑疹傷寒依然如影隨形,且寒冷、饑餓以及身后的俄羅斯軍隊,使得士兵一旦患病幾乎等同于死亡。
最后,僅有3萬法軍回到巴黎。拿破侖稱雄歐洲的雄師就這樣煙消云散,他們竟然是被寒冷、饑餓,以及小小的虱子消滅的。

1814年,45歲的拿破侖被迫向反法聯盟無條件投降并宣告退位,被流放厄爾巴島。一年后,拿破侖逃回法國,并在軍隊和民眾的擁護下再次即位。但是,不到100天后,他兵敗滑鐵盧,再次退位,被流放和囚禁到圣赫勒拿島。1821年,52歲的拿破侖在這里死去。
治療斑疹傷寒的抗生素問世
1909年,拿破侖兵敗俄羅斯97年后,墨西哥城流行斑疹傷寒,一位叫立克次的科學家來到墨西哥城,并成功地分離到了病原體,不幸的是,他因此感染斑疹傷寒并最終不治。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種病原體:立克次體。
1915年,同樣獨立發現斑疹傷寒病原體的科學家普若瓦帥克死在自己的研究上,此后,流行性斑疹傷寒的病原體被命名為“普氏立克次氏體”。
1909年,法國醫生尼科爾發現了虱子在疾病傳播中的作用,并因此獲得了1928年的諾貝爾獎。
1937年,第一個斑疹傷寒疫苗面世。
1948年,對立克次體有強效殺菌作用的氯霉素和四環素問世。氯霉素有可能導致造血系統功能破壞,而四環素可以導致大名鼎鼎的四環素牙,但這兩種抗生素對于斑疹傷寒都有很好的療效。
隨著有效抗生素的出現和可以殺滅虱子跳蚤的各種殺蟲劑的問世,以及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斑疹傷寒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者:燒傷超人阿寶,摘編自《八卦醫學史:不生病,歷史也會不一樣》,看歷史獲授權刊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