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是絕對的,除了死亡和稅收。"事實上正是如此,我們無法躲過死神的鐮刀,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且必將經歷的一個生命過程。對死亡的深刻思考會影響到我們的對待生活的態度,這也正是各個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對死亡始終保持研究興趣的原因之一。以下是關于死亡的5個真相,涉及了包括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在內的各個研究領域,可以幫助我們從各個角度了解死亡這件事。
1.尸體的"怪異甜味"
尸體散發出的味道很難描述,大多數人認為,開始腐爛分解的尸體聞起來是一股難以忍受的惡臭味。其實人體腐爛分解的過程很復雜,涉及400多種揮發性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中的大部分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所共有的。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5種酯類化合物(有機化合物與水發生反應產生的醇類和酸性物質)是人類所特有的,有趣的是,水果腐爛也會分解出這些化合物,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尸檢人員或殯葬從業者常常會用“怪異的甜味”來形容尸體的味道。
2.人死后指甲和頭發不會變長
你可能聽說過一種恐怖的說法:人們死后指甲和頭發還會不斷張長,讓人不禁想起了電影中干尸出土后蓬頭散發、張牙舞爪的樣子。這種觀點源于人們對尸體頭發和指甲的實際觀察結果,但眼見不一定為實,事實是肉體在緩慢的腐爛過程中會因為脫水而縮小,這使指甲和頭發"看起來"還在不斷張長。在人死后的一段時間里,皮膚下的毛囊和指甲基質還“活著”,但這些器官都需要激素調節來刺激頭發和指甲生長,而人在死后不久便會停止分泌構成頭發和指甲的蛋白質和油脂。
3.端粒長度可預測壽命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細胞會無休止地進行分裂。1961年,科學家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細胞的分裂次數是有規律的,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衰老和死亡現象,一般細胞在分裂50-70次后便會停止復制。人體細胞的死亡和端粒(染色體末端的重復DNA序列)息息相關: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都會縮短,當端粒變得過短時,分裂停止,細胞就會死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端粒長度可以用來預測壽命。如果端粒長度確實能夠控制衰老速度,那么人類就有可能通過控制端粒的長度來延長壽命,不過以目前人類對端粒的了解,還無法做到這一點,但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仍在不斷探索中。
4.人們對死亡的恐懼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越來越不會擔心和恐懼死亡 。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與青年人(18-25歲)相比,60多歲的人和中年人(35-50歲)對死亡的焦慮較少。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在20多歲達到頂峰,之后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下降。對于男性來說,下降趨勢在60多歲時趨于穩定,而女性在40多歲到50多歲之間對死亡的恐懼感略有上升(這種趨勢僅在美國樣本人群中出現,巴西、菲律賓、俄羅斯和韓國的調查報告中沒有出現類似趨勢)。
5.對死亡的思考使人們產生偏見
思考死亡會觸發人們的不同情緒,引發各種關于死亡的聯想和想象。研究結果表明,與思考其他焦慮情緒源相比,思考死亡會讓人們對種族主義者更加寬容,更痛恨妓女,甚至會讓自由主義者也舉起反對同性戀權利的旗幟。
思考死亡會讓人們想要生更多的孩子,在這個世界中留下更多自己存在過的痕跡,換句話說,思考死亡使人們對永生的渴望更加強烈。甚至有一些證據表明,面對死亡時,非宗教人士也更愿意相信上帝和來世。
相關文獻:
(科學之家:譯審/編輯 J Xie)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