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說好的“圣誕快樂”就有圣誕帽呢?

    從昨天開始,手機開始震個不停……一列信息都是“圣誕快樂”……二扔就納悶了,這是怎么回事?看了一下日期,沒錯啊,17號。什么時候穿越到了圣誕節了!?

    經過二扔的一番深究,終于發現罪魁禍首原來是它↓↓↓

    又是一波地“轉發得XX”的信息。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想起,在平時,總會收到朋友發來的一些信息:“轉發這條信息給XX個人,你就能獲得XX運營商贈送的50話費”、“轉發這條信息給XX個人,你就可以獲得系統贈送的紅鉆綠鉆黃鉆,甚至”轉發這條信息給XX個人,你將功德無量,2015年將賺大錢“……各式各樣的信息盡管內容有差別,但大體的模式都是一致的。這樣的信息最早可以追溯到短信時代,蔓延到現在的社交app時代。那么,為什么被大家所熟知的信息,還能繼續流傳下來呢?

    二扔認為,主要是以下原因:

    信息不對等,信息源無法獲取

    收到類似信息時,基本上每個人都是單方面接受到這樣類型的信息,很少會同時收到辟謠或是關于這條信息的其他來源,即使去搜索核實,未必能夠獲取到信息的來源以及真實性。

    傳播方式簡單,成本低

    轉發信息通常出現在當時最流行的溝通方式上,短信時代是用短信傳播,社交app時代是使用微信、qq等來傳播信息;并且轉發一個信息耗費的金錢成本、時間成本并不高;

    傳播信息多數是自己信任的人

    簡單來說,信任是在人類合作的過程中逐漸誕生的。傳播信息的人通常是自己信任的身邊人。試想想,自己的家人給自己轉發這樣的信息,多數人在情感上已經給予這條信息“認證”的信任,信息的真實性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

    群體本身特點造成

    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中曾經提過: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采取行動。在一個信息爆炸時代,互聯網將所有的人輕易地連結成為一個群體。而這樣的群體中的人,通常不會過多去考慮信息真實性,反而是急于對信息做出反應。也是反映了下一個群體的特點,從眾心理。

    群體的從眾心理

    俗話說,“三人成虎”,當許多人同時在傳播這個信息,假的消息似乎也因此有了支撐,成了真的。作為群體中的一人,不跟上他人的腳步,似乎就”out“了。

    群體的僥幸心理

    從利益點出發,人們轉發這樣的信息無非是抱著僥幸的心態可以獲取提及的利益。就如“圣誕帽”獎勵,話費獎勵等等,轉發了這個信息,也許就中獎了呢?

    指數增長的威力

    試想一下,一個人轉發一條類似的信息給10個人,10個人又各自轉發給100個人,100個人又轉發給1000個人……這個指數增長的速度,可想而知,信息擴散的廣度和深度有多可怕。

    總結:簡而言之,謠言止于智者。在收到這樣的信息時,首先要做的是保持中立態度,核實信息,再決定是否進行傳播。對于完全無法核實的信息,盡量不再次傳播,以免被謠言玩弄于鼓掌之中,造成一些損失。


    轉載請注明出處,侵權必究

    文章首發:微信號“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作者:二扔

    • 發表于 2015-12-18 00:00
    • 閱讀 ( 63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