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這些天華東地區霧霾嚴重,一個被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最近農村集中燒秸稈。消息一出,很多網友表示質疑,認為這并非導致此次霧霾事件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不是,考證一下就知道了。
作者:百度知道網友 大臉撐在小胸(中國科學院氣象學博士后)
關于“農民焚燒秸稈會嚴重污染空氣”的爭論,回答一個典型質疑: 農民焚燒秸稈的習慣由來已久,為什么以前沒有霧霾?
1.誰說以前沒有霧霾的?不然“霾”這個字怎么來的?
舉例如下:
《元史》:
元天歷二年(1329年)3月,“雨土,霾”,“天昏而難見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元六年(1340年)臘月,“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門隱于風霾間”,“風霾蔽都城數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
《明憲宗實錄》:
明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今年自春徂夏,天氣寒慘,風霾陰翳”,“近一二日來,黃霧蔽日,晝夜不見星日。”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連日狂風大作,塵霾蔽空”。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師陰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陰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運舒緩,京師官倉存米告急。”
弘治十年(1497年),“京師去冬恒燠無雪,今春狂風陰霾”。“西直門外霾塵積聚,難見路人,官軍半掩城門,以遮霾塵。”
萬歷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師風霾。閏二月壬戌,京師風霾,四月癸亥,大學士張四維等言:‘風霾陡作,黃沙蔽天。’”“五日不見西山之蹤,有饑民入城而乞,寺院善者施之。”
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會試)出榜,黃霧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風,榜必損壞。”
嘉慶十五年(1810年)“京師入臘月以后,時有霧起霾升,連宵達旦,宛平、大興具有上報。”“瓊島(今北海)霧鎖霾封,難見真容,煤山隱于風霾土雨,宮人隱于殿中,時有探望。”
咸豐六年(1856年),“入冬以來,雪少霧多,土雨風霾時臨京師,以昌平、宛平為濃重。”
2. 有些讀者,總是以為古代就木有空氣污染,這是誤區啊!
古代當然有空氣污染,只是不叫空氣污染這個詞,也搞不清楚污染原因。
比如從上述記錄可以看出,古代認為,污染源是“天神之怒”,治理方式是“焚香祭天,祁神靈驅風霾”。
而我們現在可以知道,古代的污染源主要就是:1. 焚燒生物質,如秸稈、木炭、樹木等;2.揚塵揚沙
這兩種污染源(我在此姑且稱為“古典污染源”),如果遇上靜止穩定的天氣系統,不利于空氣流動和污染物擴散的話,也一樣會產生霧霾天氣。
3. 當然,古代的空氣污染,肯定沒有現代空氣污染嚴重,上述兩種污染源還在大氣的自凈化進度之內。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能源消耗(如汽車尾氣)造成的排放和工業生產排放等,形成了新的污染源(在此姑且稱為“現代污染源”),其本身已經對空氣造成了沉重負擔,再加上“古典污染源”疊加,遠遠超出了空氣自凈化的能力,空氣污染的程度前所未有。這一點,大家在霧霾中想必已經深有體會了。
4. 很多人覺得,焚燒秸稈就算對霧霾有影響,也萬萬超不過工業污染的影響。
這種“覺得”,來源于一種慣性思維:總覺得傳統和自然的東西,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而工業時代的產物,聽起來就很滅絕!
對于霧霾而言,盡管平均來說,影響因素大致就是上述這些,但是針對每次具體的霧霾而言,主導因素卻很可能不一樣。
有一種霧霾,名字就叫“秸稈霧霾”,比如今年6月10日南京的那次霧霾,就是因為焚燒秸稈所致。當時空氣污染指數高達410,已經是重度污染,而南京市環保局的監測顯示,空氣中炭黑和鉀離子的濃度大幅度飆升,這兩項正是焚燒秸稈的特征污染物。
所以,總結一下:
1. 秸稈焚燒會嚴重污染空氣、造成霧霾,這在古代就有,在現代也有。
2. 就總體平均而言,現代污染源的危害更大,但是具體到某一次霧霾,很可能秸稈焚燒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另外,從前的記載:霾,雨(yù)土;霾,土霧也。古時的霾多與風相關,感覺很類似浮塵和揚沙(尤其像是浮塵),所以不大多見于靜穩天氣條件下,也不太常有現在這種霧霾交替的情形。這是否說明古時的霾,與現代的霾有著內涵上的差異?
這里要說明的是,古代的霾,有風霾,但也有雨霾。雖然不能確定古代的雨霾是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霧霾,但是就記載來看,有“瓊島(今北海)霧鎖霾封,難見真容”、“時有霧起霾升,連宵達旦”之類的語句,應該還是比較接近霧霾的。
當然,古代霧霾和現代霧霾肯定不能完全一樣的——就別說霧霾,古代空氣和現代空氣肯定也不一樣的成分了。但這種差異只要沒有改變性質,是可以接受的。
古代雨霾里微粒物的性質,咱們現在也沒法穿越回去測了,但還是可以推測一下,大概就是揚塵揚沙和生物質燃燒殘余兩種。
古代對秸稈的燃燒,肯定不如現代,畢竟秸稈在古代是重要的燃料,不會大規模集中起來焚毀,估計是每天燒一點,然后被空氣的自凈化了。但是古代還燒別的東西,“生物質”除了秸稈還有“樹木、木炭等”,這些燃燒的殘留物也會造成霧霾的。
這么說吧,茲當是大規模焚燒生物質,就肯定會增加空氣中漂浮的顆粒物,如果遇上靜穩天氣配合,再有充足水汽,就會形成霧霾。所不同的是,古代燒的生物質可能多是土法燒木炭之類,秸稈舍不得一起焚毀。而現代的秸稈已經不是重要燃料,處理起來又麻煩,就一起燒了。但是它們的原理并沒有差別,都是生物質燃燒增加了空氣中的顆粒物。
當然現代由于工業排放,還增加了別的顆粒物,但這不代表生物質焚燒后的顆粒物不存在,或者不重要。
古代霧霾交替的情形,比例比較低,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是因為古代氣象記錄本身就不多,還時有缺測,用本身就不完整的樣本來判斷比例,不太嚴謹。古人的描述,多強調現象,也許把現象類似的都歸于一類,當然他們本來也不知道本質。所以找以前文獻來佐證,會比較困難。
第二是因為這些記錄多在京城,而不在江浙一帶,北京的風霾多于霧霾也是正常。
第三可能與更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有關,這個暫時無法確證,但是并不能排除其可能性。比如最近幾年北京的降水增加了,水汽輸送比以前多,也會導致霧霾比風霾增加。也許幾百年前,北京要比現在更加干燥,霧霾少而風霾多。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