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是一種古靈精怪,惹人喜愛的動物。他們身手敏捷,能夠靈巧的爬上爬下,又有著靈長目動物較為發達的大腦,因而猴的形象被賦予了伶俐、聰明的含義。在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早期,為了弄清太空飛行對人類生理機能的影響,驗證飛行器的生命保障功能,人類的近親猴子常被用做實驗動物,成為早于人本身進入太空的先驅者。在猴年到來前,讓我們來一起回顧那些獻身于航天事業的猴子們:
前赴后繼的阿爾伯特們
1948年6月18日,納粹德國研制的V2火箭在美國霍洛曼空軍基地騰空而起。這種曾經在二戰末期將無數冤魂送上西天的秘密武器,今天的任務不是投送炸藥,而是要將一只名叫阿爾伯特的猴子送上藍天。在那個年代,人類的太空探索之旅才剛剛起步,許多現在已經弄清的問題在當時都是前沿課題:人體能否能夠承受火箭升空過程中的超重過程?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對人體是否是有害的?太空中的宇宙射線對人體會產生多大傷害?雖然研究者們在理論上提出了許多可能,但唯有實驗才能得到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而太空猴阿爾伯特,承擔的正是這個使命。

火箭起飛后,成功飛到了63Km的高度。但返回過程中,降落傘出現了問題,阿爾伯特的座艙不幸墜毀。事后的分析,發現了更加令人失望的事實: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座艙內的生理監測設備沒有記錄下任何呼吸和心跳數據。研究人員推測,由于座艙設計的不合理,阿爾伯特很可能在發射之前就已經因呼吸困難去世了。阿爾伯特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只“太空猴”,也是猴類家族中第一位犧牲者。
猴死不能復生,探索還要繼續。改進后,V2火箭又進行了4次試驗。科研人員沒有給參加這幾次試驗的猴子起新的名字,而是統一用阿爾伯特+羅馬字母的方式命名他們。在這幾次試驗中,生理監測設備都有效記錄下了阿爾伯特II、III、IV的心跳和呼吸數據。從這些數據上看,太空猴們在發射的過程中情緒都比較穩定,呼吸、心跳沒有大的波動。研究者們推斷,火箭升空和返回時的超重過程,并沒有給猴子們造成明顯的生理創傷,對于人來說,應該也是可以承受的。同時,飛行過程中短時的失重也沒有造成猴子們生理數據的異常。遺憾的是,盡管不斷改進,但這幾次飛行中降落傘依然未能正常工作,太空猴們全部犧牲,也就無法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了。

在那之后,專門為科學研究設計的Aerobee火箭取代了V2火箭,成為了太空猴們的載具。在阿爾伯特V犧牲于又一次的降落傘失效后,阿爾伯特VI終于成功的返回了地面。就在大家滿心歡喜,準備對阿爾伯特VI做全面研究時,它的身體狀況卻在兩個小時內急轉直下,最終不幸去世。阿爾伯特VI的座艙著陸后,搜救隊未能及時找到并打開它。在烈日的炙烤下,座艙內的溫度急劇升高,可能是阿爾伯特VI不幸犧牲的原因。
今天,人們對太空飛行中的生命保障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理論和實踐體系,無數宇航員在載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的庇護下,安全的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太空旅行。在為這些奇跡歡呼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為航天探索前赴后繼的阿爾伯特們。正是他們的生命,換來了我們對太空飛行生命保障最初的認識。
貝克小姐:第一次成功的火箭旅行
在美國海軍的工作人員走進寵物店的那一刻,“貝克小姐”的命運被改變了。她是一只漂亮的松鼠猴,本在邁阿密的一家寵物店中過著悠哉游哉的生活,靜待成為某個家庭的開心果。在海軍的工作人員將她和她的24位伙伴們帶走后,吃飯-睡覺-賣萌的生活沒能繼續,等待他們的是嚴格的訓練和測試,來比對誰更適合被送上AM18“木星”火箭。在測試中,他們渾身插滿了電極,關在極小的空間里不能活動,以此測量他們的忍耐力。在25只松鼠猴中,有14只通過了測試,而剛剛兩歲的貝克小姐成績最好。她不僅乖乖的不亂動,還十分喜歡與人親近,是個人見人的小甜心。最終,它和另一只松鼠猴“亞伯”一同,于1959年5月28日深夜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松鼠猴的身材小巧,一個熱水瓶大小的座艙就足以讓貝克小姐容身。 AM18“木星”火箭一飛沖天,將他們送到了距地面480公里的太空中。在15分鐘里飛行過程中,貝克小姐最高承受了高達38g的超重,遠超過了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但貝克小姐似乎并不在意,探測器測到的生理指標始終是正常的。在9分鐘的失重狀態中,她還愜意的打了一個小盹。返回地面后,他們的座艙降落在海里,被恭候他們多時的軍艦打撈上來。與貝克小姐同行的亞伯似乎并不喜歡這次旅行,顯得十分煩躁,不愿與人接近。而貝克小姐卻好像只是出了一趟尋常的遠門,吃了一根香蕉和一片餅干后,就自己躺下睡了。四天后,亞伯在進行一次手術時不幸死于麻醉,而貝克小姐則平安的活了下來,成為了登上美國著名雜志《生活》封面的“紅猴”。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貝克小姐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和他生兒育女,還常駐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成為那里的科普宣傳大使。1984年,貝克小姐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被鄭重其事的安葬在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的草坪上。直到今天,許多“貝克粉”還會來到她的墓前,獻上幾根她生前最喜歡的香蕉。

蘇聯太空猴
美國的太空猴們,大都是人類進入太空前的開路先鋒。而蘇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太空猴項目,則是為了進行太空醫學的研究。太空飛行會對宇航員的生理機能產生影響,引起人體各生理系統的改變。比如,長時間處在失重狀態中,人的血液循環系統將出現異常,骨鈣質將大量丟失,肌肉也會出現萎縮。對于這些生理現象的深入研究,對人類進行時間更長、距離更遠的太空旅行至關重要。然而,一些具有潛在危險的實驗,是不能直接在人體上進行的。蘇聯的太空猴們,代替人類承擔了進行這些研究的任務。從Bion6號飛船開始,蘇聯發射了5搜載有太空猴的飛船。參與過這些項目的太空猴,還曾被當作國禮贈送給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
中國太空猴
歷史上,我國也曾經用火箭將動物發射到太空中。1966年,太空狗“珊珊”和“小豹”搭乘中國科學院研制的T-7A生物火箭被發射到高空中并成功返回,還受到了郭沫若院長和張勁夫書記的親切接見。然而,我國并沒有把真的把哪只猴子發射到太空中,中國太空猴又從何而來呢?別忘了,剛剛升空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被喜愛他的人們命名為“悟空”,從而成為了一只新太空猴。關于他的故事,請在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微信公眾號(微信號nssc1958)中回復關鍵字“悟空”尋找吧。

祝各位讀者新春快樂!
(作者李會超,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研究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