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垃圾食品”會引發兒童癌癥嗎?

    我們都知道,“垃圾食品”(也就是那些從成分來看毫無營養價值,反而會不利于人體健康的食物)能夠導致包括肥胖、代謝綜合征在內的一系列健康問題,因此并不適合于經常食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之中,一直充斥著一種說法——“‘垃圾食品’由于成分的不健康,兒童食用后會引起癌癥”,而這種說法經常伴隨著一些“少年癌癥患者”的報道出現。那么,“垃圾食品”和兒童癌癥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少年癌癥患者”的出現又是由什么導致的呢?

    實際上,這些問題早已有了明確的答案:傳統定義上的“垃圾食品”并不是兒童癌癥的致病因素,盡管它們對健康的危害毋庸置疑,但它們在“引發兒童癌癥”這一方面,的確很冤枉。

    什么是“垃圾食品”?

    “垃圾食品”這個詞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然而很多關于“垃圾食品”的報道中,對該詞定義的模糊不清和種種誤解,著實讓人一頭霧水。其實,大眾所說的“垃圾食品”,在營養學和醫學上并沒有相對應的詞匯,而如果我們按照大多數情況下對此類食品的認知,可以認為具有以下一條或多條特征的食物,屬于“垃圾食品”:

    脂肪酸比例失調: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食物中的“脂肪”都是壞東西,因此脂肪越少的食物越健康,其實不然。對于那些因脂肪酸問題而被列入“垃圾食品”而言,它們影響健康的往往是各種脂肪酸的比例失調(即脂肪酸總量過高,存在反式脂肪酸和大量飽和脂肪酸,同時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極少)。一般而言,食物中的脂肪酸可以依據化學構成被分為四種: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其中反式脂肪酸對人的心血管系統有明顯危害,應該盡可能減少攝入;飽和脂肪酸在某些情況下對人無害,但倘若過量攝入或同時有其他不健康飲食存在,也會產生危害,應該適度控制。而兩種不飽和脂肪酸在適度攝入時可對人體產生有益影響,有時甚至是一些食物(如橄欖油)保健作用的“功臣”。

    高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類)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對健康沒有明顯危害,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存在于精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對人危害明顯,可以通過干擾能量調節、惡化內分泌環境等機制,導致肥胖、2型糖尿病等內分泌代謝疾病。此外,碳水化合物倘若在提供能量的營養素中占比過高,還與齲齒明確相關。而最要命的一點是,目前絕大多數人對它的危害的認識遠遠不夠,導致在生活中忽略了對它的控制。

    高鈉:盡管包括我國在內的不少國家開展了數次關于“控制飲食中鈉的攝入”的公共衛生行動,但目前全球范圍內超量攝入鈉的現象依舊十分普遍。在生活中主要來源于食鹽、含鈉調味料(如醬油)和腌制食物(如醬菜、咸魚)的鈉,在過量攝入是可以通過多種機制,誘發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成年人每日鈉攝入量以2000mg(相當于5~6g食鹽,部分國家的衛生部門則推薦2500mg的每日鈉攝入量)為宜,然而在我國,居民的每日鈉攝入量近乎于該推薦量的2倍。尤其是在食物口味偏咸的東北地區,居民每日鈉攝入量甚至可達到4000mg以上,相當一部分居民因鈉攝入過多而引起心血管疾病。

    兒童癌癥和“垃圾食品”的關系

    在很多人眼中,既然“垃圾食品”能夠導致多種疾病,那么它和兒童癌癥之間的關系也自然不言而喻。實際上,這又是一個典型的錯誤推論。我們要評估“垃圾食品”和兒童癌癥之間的關系,首先就要看它是否是已經明確的兒童癌癥病因;其次,倘若能夠有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垃圾食品”和兒童癌癥存在明顯的統計學相關,那么“垃圾食品”同樣可以被認為和兒童癌癥有關。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兒童實體瘤(關于白血病的發病機制,之前的文章《“白血病”不只一種病?》中已有明確討論,在此不予贅述)的類型和病因。一般而言,兒童和<18歲的青少年并不是大多數實體瘤(如結直腸癌、乳腺癌、肺癌)的主要患病人群,而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容易出現的實體瘤,大體可分為三類(原發骨腫瘤、母細胞瘤和家族性實體瘤),它們的特點和發病原因如下所述:

    原發性骨腫瘤:原發性骨腫瘤可以說是青少年最常見的實體瘤之一,包括尤文(Ewing)肉瘤、骨肉瘤、軟骨肉瘤等。此類腫瘤一般由骨組織發育而來,惡性程度非常高,即使經過有效治療,絕大多數患者仍將死于該病。盡管目前為止原發性骨腫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某些類型的骨腫瘤(如尤文肉瘤)已被證實是由基因突變所導致的,而基因突變的發生更可能來源于胚胎時期或幼年的環境因素(如高劑量放射治療)

    母細胞瘤:各類母細胞瘤(如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是嬰幼兒中最常見的實體腫瘤。此類腫瘤由胚胎期發育缺陷的細胞惡變而來,由于分化程度很低,往往具有極強的侵襲性。不過盡管各類母細胞瘤侵襲性非常強,但它們對治療可以有非常好的響應,絕大多數患兒在經過多種手段聯合治療后可獲痊愈。由于母細胞瘤的異常細胞總是來自于胚胎期,且有些類型的母細胞瘤呈家族發病趨勢,因此出生后外界因素對該病的發生通常沒有影響

    家族性實體瘤:盡管很少見,但發生在兒童青少年之中的家族性實體瘤綜合征往往能夠引起各界的極大關注,并且“垃圾食品”基本就是在此時被歸罪為“致癌因素”的。家族性實體瘤綜合征一般由特定的抑癌基因突變引起,抑癌基因的突變導致細胞在修復DNA損傷方面處于先天劣勢(如導致影星安吉麗娜·茱莉接受預防性乳腺切除的BRCA基因)、調控細胞增殖分化的能力受損(如TP53基因突變引起的李-法美尼綜合征),或是產生了可以刺激正常細胞癌變的蛋白(如RET基因突變引起的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2型),從而導致患者在一生中患上多種特定癌癥的風險顯著增加。家族性實體瘤綜合征引起的癌癥的一大特點便是,患者所患的大都是一些非罕見癌癥,只是發病年齡遠遠早于該癌癥的一般患病年齡,甚至于可以使受綜合征影響的青少年患上一些常見于中老年人的癌癥。例如能導致結腸癌和結腸息肉(結腸癌癌前病變)的家族性腺瘤息肉(FAP),其患者就大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生結腸息肉,在此時期發生結腸癌的病例也不罕見,而正常人中結腸癌的發病年齡一般在55歲以后。而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2B型(MEN2B)所導致的甲狀腺髓樣癌(MTC,甲狀腺分泌降鈣素的C細胞發生癌變所致,一般發生于40歲以后的中老年人),患者通常在6~7歲時即出現MTC,某些攜帶嚴重突變的患者甚至生后3~4個月即可出現轉移性MTC。此類家族性實體瘤綜合征導致了絕大多數的早發實體瘤,但和后天因素沒有任何關系

    最后,關于兒童癌癥和“垃圾食品”的相關性,目前為止學術界廣泛認為,二者并無統計學上顯著的關聯,在理論上也沒有可以使關聯成立的依據。鑒于“垃圾食品”引起代謝綜合征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可以謹慎地認為,“垃圾食品”所引發的代謝綜合征基本不會在兒童期體現出致癌性。

    • 發表于 2015-11-23 00:00
    • 閱讀 ( 674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