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這個詞在心理學里并不是什么好詞,或者說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好詞。

1980年,完美主義被美國精神病學會制訂的《心理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Ⅲ)》歸為強迫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之一。并且從那時起,研究者(如Hamachek,1978)就將完美主義者大致分成了兩類:
一類是神經質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擔心自己的缺陷,總在盡力避免錯誤;
另一類是正常的完美主義者,他們追求成功,做事非常努力,但也能接受不完美,對自己的工作有滿意感。
之所以在這里提出這兩個細分的子類,是因為非適應性(神經質)完美主義幾乎對應著所有“缺點”、適應性(正常的)完美主義幾乎對應著所有“優點”。有研究者對比了二者的不同特點(Enns & Cox,2002),見下表。

雖然心理學不承認它們把“完美主義”當成一種消極的人格特質看待,但眾多的研究成果還是集中在了完美主義的“缺點”上。
例如心理健康方面——
強迫癥和進食障礙是神經質完美主義者中經常出現的神經癥;
神經質的完美主義與抑郁認知、抑郁情感有中等以上的相關;
神經質完美主義與社交焦慮、考試焦慮、廣場恐怖癥等焦慮障礙有顯著相關……
再例如心理壓力方面——
相對于非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更有可能體驗到各種形式的壓力;
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和(或)他人有苛刻的要求,更多關注工作成績的不足之處,并且缺少滿意感;
在工作和學習中,完美主義者感受的壓力往往源于他們為自己一設定過高的標準,當標準無法達到時,他們也不愿意降低要求……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完美主義者的壓力和動力就是一念之間的事——通過設定不能達到的目標來故意給自己制造困難,通過自我批評、自我告誡等方式促使自己去追求高目標,這樣的自我施壓用好了就是優點,用不好也只能說是自己找的虐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33IQ網官方微信“每日謎題”!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