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我們總喜歡在新年的時候實施新計劃?

    人人都知道,其實只要你想,時時刻刻都能過得更加有計劃和高效,那么為什么我們一般只在新年開始實施新計劃呢?

    在2016年新年下決心的人大有人在——我今年要努力減肥,學一個新技能,吃的更健康,每天去鍛煉,每個月都一本新書。。。。。。如果我們真的想去這么做,為什么非要等到一個特定日期去開始,而不是制定一個計劃然后即日開始去執行呢?我們這就來談談于此相關的什么是心理動機,以及傳統的自控理論到底漏掉了什么。

    其實人類都是善變的,因此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每時每刻都在變。比如要睡覺的時候,你可能會想明早要早點起來跑步,可等到鬧鐘想起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實際上還想躺著接著睡。要考試之前你要做一個天天從早學到晚的學霸,可是到時候你還是去和朋友玩去了。

    你可以把這些看似“人格分裂”現象當做自我控制的失敗:因為對短暫快樂的向往總是莫名其妙地戰勝了你那些需要艱辛努力才能達成目標的長遠的恢弘計劃。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羅伊·鮑邁斯特教授提出了自我控制中的一個新理論,即“自我損耗”。這個理論把自我控制比作肌肉。這意味著你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它筋疲力竭,即每當你戰勝一個誘惑,就會讓你更容易在下一個誘惑中倒下,即使這些誘惑完全不相干。

    和一些傳統的認知相反,比如越是磨練,我們的意志力就會更見堅強。一些實驗結果支持了意志力是一個有限的精神資源的說法。例如,一些人非常愛吃巧克力,但是在試驗中需要住耐住一段時間不吃。而這些消耗意志力忍住不吃巧克力的人,在隨后需要集中足夠精力才能解決的智力測試中的得分普遍較同一水平的人或者之前的自我水平較低。同時,對法院記錄的研究也表明,越接近午飯時間,假釋委員會給出獲準假釋的幾率就越低。這或許是因為在這個漫長的上午,做出深思熟慮判決所需要的自我控制已經耗費殆盡,而同時又要忍受住饑腸轆轆,導致他們更依賴于更加嚴厲但更省事的政策——把他們接著關起來。

    正是由于把意志力比作肌肉,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推論,即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我們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意志力。舉一個例子,鮑邁斯特教授發現,那些被要求在兩周的時間內盡可能保持腰背挺直的學生在回到實驗室之后擁有更強的意志力去矯正體型。

    然而“自我損耗”理論也有局限性,它把意志力比作油箱里的油,越用越少。這不僅看起來過于簡單,而且它回避了自我控制的關鍵問題:究竟是什么在控制什么?為什么在一個誘惑面前,我們克服和屈服的意愿是相等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理論也沒有解釋為什么我們總是等到新年才想起來要自我控制。如果我們的意志力真的像肌肉一樣,那么我們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能立馬繃緊,而不是等到一個特定的日子。

    沖動之間戰爭

    有一個解釋可能可以解釋這些問題,即使它不像“自我損耗”理論這樣廣為人知。喬治·愛因斯理(George Ainslie)的《Breakdown of will》在自控理論的基礎上使用游戲理論去解釋為什么我們對各種沖動欲望舉棋不定。

    愛因斯理首先假設,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有無數個自相矛盾的你:一個早上總想賴床的你,一個想用晨跑開始新的一天的你,一個積極為參加四月份的半程馬拉松而保持訓練的你。而且,每個“你”的意志力隨著時間的接近會相互變化:前一天早起的你打敗了賴床的你,但是到了今天早上可能就會反過來。愛因斯理詳細地解釋了為什么這個假設對自我控制理論有著重要的意義。

    根據這個假設,我們的行為偏好是不穩定且前后矛盾的,就像一個不同意愿(或沖動)之間的戰爭,好的壞的,長久的暫時的。而新年時做出的計劃就像一個由它們組成的聯盟。當然了,就像所有的聯盟一樣,它同樣很容易就能分崩離析。“癮”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長久的目標(例如不酗酒)需要很多個小目標互相配合(例如不在四點喝酒,不在五點喝酒,不再六點喝酒等等)。這些小目標沒有一個是重要到沒了它不行的,是充分不必要條件。你可以在四點喝酒,但你仍然可以不是一個酗酒者,甚至就算你在五點又喝了酒也沒關系。但是如果如果每一個環節你都失敗了你就顯然不會去完成那個大的目標。同樣,你如果想在2016年健身,你沒有必要在1月1日開始慢跑,甚至1月2日也沒必要,但是如果你一直不開始跑步,那么你永遠也不會完成你的目標。

    根據愛因斯理的觀點,意志力就像一個討價還價的游戲,玩家是我們心里的各種沖動和欲望,就像利益之間的沖突一樣,如果接受與否的界限不清晰,小摩擦會很快升級。正因為這樣,愛因斯理指出,下決心制定計劃時要有清晰的界限,不容得任何形式的縱容。酗酒和適量飲酒之間的界限不明確,但喝與不喝之間是明確的。

    這就是為什么在倡導好習慣的措辭中經常會出現“每天都要XXX”,在節食計劃中也要明確:“不吃淀粉”、“不吃蛋糕甜品”、“周二周四禁食”。我們知道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就算我們的初衷是好的,我們也終究會被眼前的誘惑慢慢戰勝。

    所以,愛因斯理回答了我們,為什么我們總喜歡在1月1日實行新計劃。這個日期本身是完全隨機的,但是它明確地在舊我和新我之間劃了一條分隔線。 這個理論的實際結果是告訴我們,如果我要制定一個計劃,每個步驟不能模棱兩可,這樣無論我們堅持到哪,都會在每一個時間節點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規則。計劃開始的日期雖然是不固定的,但是它讓我們腦中的各方利益邊界清晰,沒有爭議。

    祝你順利完成你的2016新年計劃!

    • 發表于 2016-01-20 00:00
    • 閱讀 ( 101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