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MIT這兩年都造出了哪些逆天的機器人?

    話說,小漫這兩天看到一則報道:《“大鬧”春晚舞臺的機器人,540個機器人大秀舞技已申報吉尼斯紀錄》

    天了嚕!又不是跳廣場舞!你以為數量多就牛B啊?

    機器人是高科技啊!能不能有點腔調...

    話說...

    小漫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

    什么才叫有腔調的機器人

    目前,國際上一般將機器人的研究分成3代:

    第 1 代:示教再現型機器人。就是編程完成后,按照程序行動的機器人。

    比如現在很多工廠中使用的工業機器人

    還有,像是中國農民發明家吳玉祿制造的機器人...

    雖然看著土了點,但也算是機器人啊...

    第2代:有感覺的機器人。簡單來說,就是機器人能看、聽、聞、有觸覺,并根據探測到的信息,及時靈活調整自己的動作。

    比如:有視覺傳感器的機器人能自己走路,有觸覺的機械手可以輕松自如地抓取雞蛋,具有嗅覺的機器人能分辨出不同飲料和酒類。

    第3代,智能機器人。這一代機器人會“思考”,能夠根據外部環境,恰到好處地調整自己的動作。

    所以,春晚舞臺上的機器人會按程序跳舞不稀奇,會在舞臺上撕逼才是真牛B...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在機器人領域牛B的一塌糊涂。甩國內機器人幾天街。如果讓MIT的機器人上春晚,其他演員都不用上了...

    今天我們就來膜拜一下這兩年MIT研發的逆天機器人。

    1、獵豹機器人

    會跑,會跳,會認路,會避讓,是首個能夠自主跳躍障礙的四足機器人。

    獵豹機器人的身上裝載了可以繪制地形數據的激光雷達系統,然后通過特定的算法來決定其下一步的行動。算法幫助機器人識別即將撞上的障礙物,并確定其距離和大小,然后確定從哪個點起跳,并落在最佳的安全位置。

    最牛逼的是,機器獵豹的跑跳是完全動態的行為,也就是說不論障礙物高低大小位置如何,獵豹都能實時計算應該跳躍的距離和高度,并同時發出具體動作的指令。

    2、機器魚

    這種機器魚由硅橡膠制成,可以輕易彎曲,在水中可以像真魚一樣游動。而且可以在水中旋轉100度,擁有靈活快速的“逃跑”能力。

    研發人員在機器魚的頭部安裝了所謂的“大腦”—— 一塊電子控制模板,腹部安裝了一個二氧化碳儲存罐,作為控制機器魚游動的動力。體內配置的充氣管與噴嘴,用來控制魚的方向與游行速度。轉換方向是在魚尾進行的,因而看起來就像是一搖一擺的真魚。

    3、蠕蟲機器人

    仿生學是機器人設計中一個重要的靈感源泉,蚯蚓通過交替推擠和拉伸全身肌肉在地上爬行,波浪狀收縮向前移動。這么奇葩的行動方式,MIT的Geek們當然不會放過。

    蠕蟲機器人靠蠕動移動,通過收縮身體體節,在各種表面上爬行,看起來像一條吃得太肥的蚯蚓...

    這種幾乎全用軟材料制造的機器人有很強的彈力。即使被踩到或用鐵錘重擊,它也不會受傷,仍會繼續向前緩慢移動。

    我們人類的胃腸道也有類似運動,通過推擠食道肌肉,把食物推到胃中。

    要是有一天,看見一個“胃”在地上爬,你還吃得下嗎?

    4、“阿凡達”機器人

    MIT的工程師開發出了一款同時具備機器力量和人類靈活性的雙足機器人,名叫HERMES。


    操控者通過外部的遙控裝置,可以將自身的一舉一動傳輸給HERMES,并使其完全模仿。

    HERMES比人類更有力量、更堅硬,如果再配上虛擬眼鏡,操控者可以遠程遙控HERMES執行任務。

    未來,人類會操控阿凡達機器人,入侵潘多拉星球嗎?

    5、機器手指

    戴上MIT研發的“機器二指禪”手套,一秒鐘變七指。有了這兩根機器手指的幫助,只用一只手就可以快速搶紅包了...


    機器手指會檢測到配帶者手指的運動狀況和位置,然后根據系統算法做出判斷,并移動到相應的位置來幫助用戶完成某些動作。機器手指不僅能幫助人們拿住很燙或者很重的東西。還可以幫助老人和手部有運動障礙的殘疾人更加獨立地完成某些動作。

    6、自組裝機器人

    動畫片《超能陸戰隊》里主角小宏發明的微型機器人,會通過不同的聚合方式而改變形狀。這個想像的“黑魔法”,被MIT的Geek們輕松發明出來了。

    這種能夠自我組裝的機器人,是邊長為1.5英寸的機械方塊,被稱為M-Blocks。

    M-Block方塊的內部有一個可以高速旋轉的飛輪,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鐘2萬轉。這為機械方塊的運動提供了能量。在其外部則是配置了磁體,以實現不同方塊之間的結合。

    同時,在方塊的邊框上有著柱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調整磁極的位置。當兩個方塊的結合面需要變換的時候,柱形磁體之間會形成緊密連接,從而使方塊順利地翻轉過去,而不會脫離開來。

    MIT的geek們設想的是,上百個方塊,隨意擺放在地板上。它們能夠彼此辨識,合并,按照人們的需求自動結合成一張椅子、一個梯子、一張桌子……

    他們的腦洞該有多大呀?

    最后,送上彩蛋...

    大多數人,都以為MIT里的人是這樣的...

    但實際上,MIT的教授是這樣的...

    MIT的學生是這樣的...

    看到這兒,有沒有一股直奔MIT的沖動呢?

    平生不入MIT,便稱英雄也枉然...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漫科普”(ID:mankepu2015)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漫科普”微信公眾號

    • 發表于 2016-02-17 00:00
    • 閱讀 ( 92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