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會為了得到一塊餅干的獎賞而不厭其煩地配合主人做任何事。有時,人們會因此笑話它們“貪吃”。其實,人類也不例外,尤其是當面對甜食誘惑的時候,人類的自控能力簡直瞬間淪為負值。大多數人“嗜糖”,是因為當我們的味蕾感受到“甜”的時候,大腦的部分區域也會隨之興奮。

甜不甜,問大腦
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糖在人們大腦中的反應也因人而異——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糖”而感到“甜”。比如,患有進食障礙的人對糖的反應就與健康人有所不同。對此,科學家們猜測,這有可能是因為厭食癥和暴食癥患者大腦的某些區域與一般人有所差異。
那么,事實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美國加州的精神病醫師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們找來已治愈的前厭食癥女性患者、前暴食癥女性患者以及健康女性各14名。
實驗開始。首先,她們在頭一天晚餐過后被要求不得吃任何食物。到了第二天早晨,研究者給她們提供了一頓不算豐盛、但基本上可以填飽肚子的早餐。隨后,研究人員每隔20秒鐘給被測者注射一次小劑量的“甜味素”,并同時對她們的大腦的多個區域進行掃描觀察。
結果顯示,那些前厭食癥患者在嘗到“甜味素”后,其大腦中的獎勵中樞(主要的味覺感受皮層)活躍程度明顯低于健康女性。而暴食癥患者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她們大腦的獎勵中樞在接受甜味素的刺激后比健康女性更加活躍。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異常與我們大腦內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有很大關系,它就是多巴胺。通常,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能促使大腦迅速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影響人們情緒的化學物質,一般來說,多巴胺的增加能讓人興奮,但在前厭食癥患者的大腦中,這些多巴胺卻讓她們出現了焦慮不安的情緒。相反,暴食癥患者對多巴胺的興奮反應則比健康女性更強烈。所以,研究者認為,大腦對多巴胺的異常反應很可能是導致飲食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
飽不飽,問基因
但也有學者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進食障礙主要還是由審美眼光和社會壓力造成的——以瘦為美的“風氣”才是導致厭食癥和暴食癥的罪魁禍首。
對此,神經系統科學家稱,雖然流行趨勢及世俗文化等非生物因素對進食障礙患者有一定影響,但其根源還是在于基因和遺傳等生物因素。否則,在過去幾十年中,美國患厭食癥的女性數量應該呈爆發式的增長趨勢。但據統計,美國患厭食癥的人數僅僅只有0.5%,而且這個數據在近幾十年來一直十分穩定。
此外,研究者還在那14名前暴食癥患者的大腦中發現了一些與常人不同的反射。通常,當我們吃飽后,大腦會降低食欲,給我們發送“停止進食”的指示。但在暴食癥患者的大腦中,這種“響應”機制很不活躍。他們很容易對自己吃了多少或該吃多少失去意識,即使胃已經被撐得滿滿的,但大腦卻無法給出及時準確的回饋和指示,而這使得他們比一般人吃得更多,也更容易患上暴食癥。
看來,基因和遺傳還在進食行為方面埋伏著風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吃貨”真是天生的。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說2016年第2期文章)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