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求婚要用鉆戒?

    美國成為鉆石最大的市場

    1938年秋天,戴比爾斯公司董事長歐內斯特·奧本海默差遣兒子哈里從約翰內斯堡趕赴紐約,與N. W. Ayer廣告公司主席杰羅德·勞克會面。彼時,二人面前是一個幾近凋零的世界鉆石市場。

    1764年,第一顆獨粒鉆石被輪船帶到紐約時,新大陸的居民可能不會意識到,200多年后這里將成為未來世界鉆石交易中心。

    早期的美國人并不青睞鉆石,直到19世紀50年代,人們對它的態度才有所改觀(也正是此時,日后成為知名鉆飾品牌的蒂凡尼在紐約開了第一間珠寶店)。

    其后,隨著美國經濟的騰飛,新富階層對珠寶的消費與日俱增,一戰之后,美國終于從英國頭上搶下了“世界最大鉆石交易市場”的桂冠。

    但經濟大蕭條給了方興未艾的鉆石消費重重一擊。除了經濟不景氣,社會風氣的改變也影響著市場,炫耀賣弄逐漸減少,鉆石銷售舉步維艱,此外還有其他奢侈品來搶市場。

    根據調查,自一戰之后,美國鉆石的銷量下降了50%以上(以克拉計),鉆石的單位價格更是只及戰前的零頭。

    然而,這還不是悲劇的終章。歐洲的鉆石價格已經崩潰,重建大眾對它的信心,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沒有用鉆戒當做訂婚紀念的風俗;在英國和法國,鉆石更像是貴族專屬珠寶,而非大眾消費品。

    更何況,歐洲正逐步滑向戰爭深淵,此刻下大力氣推動鉆石銷售,無異于天方夜譚——這意味著,戴比爾斯和N. W. Ayer公司手中,現在只剩下美國這一張牌了。

    于是,剛剛成為世界鉆石行業領導者的奧本海默家族(幾年前,在戴比爾斯的倡導下,鉆石業的中央統銷組織建立,行業內的公司能在合作的基礎上規范生產,并統一銷售鉆石),下了一個巨大的賭注:他們要和N. W. Ayer廣告公司一起,利用大眾媒體為美國消費者重新編制一套關于鉆石戒指的“神話”——鉆戒與愛情永遠相連。

    正是這場肇始于1938年,堪稱廣告業奇跡的宣傳攻勢,讓“鉆石=愛情”的觀念一步步深入人心,也讓鉆戒成為全世界通行的求婚信物。

    鉆戒=愛情?

    時隔半個多世紀后回看,這個策劃無疑是成功的。但站在當時的角度,開展“鉆石和愛情等價”的宣傳攻勢,無疑要冒巨大的風險。

    雖然很早前,人類就已經發現了鉆石,并開始加工使用,但是它作為愛情信物的觀念,卻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久遠。而鉆石在美國人心目中其實也并沒有多么羅曼蒂克。

    19世紀后半期直到20世紀初,閃亮的鉆石更多被視為暴發戶的炫耀飾品。比如被稱為“鉆石吉姆”的大亨布拉迪,經常帶著一身鉆飾去談生意,如果對方表現出合作意向,他經常會隨手摘下一顆鉆石袖扣,轉贈給客戶的夫人。

    但奧本海默和N. W. Ayer廣告公司依然堅定地認為,“鉆戒=愛情”的概念大有可為,他們的信心來自于市場調查。

    1938年,戴比爾斯公司3/4的鉆石銷量,來自于美國的訂婚戒指市場,而購買訂婚戒指的人中,青年又占到90%以上。

    相比注重傳統的長者,年輕人更容易受到大眾媒體和口碑傳播的影響。于是,傳媒成了突破口,關于鉆石戒指的當代神話,也正式登場了。

    拿下戴比爾斯全美廣告代理權的N. W. Ayer公司,為報紙和雜志提供了大量圖片和報道素材,這些資料的指向只有一個——構筑起“鉆石”和“浪漫”之間的聯系。

    報道中要特別提及名流們為自己心愛女人購買的鉆石大小,連照片也不遺余力地捕捉美女手上的戒指,時裝設計師則會在廣播中大談特談未來鉆飾的流行趨勢,他們甚至發明了一種新色彩“鉆石藍”來為自己的宣傳造勢。

    在N. W. Ayer的廣告戰略中,還有一項特別計劃:高校巡回講座。廣告商們深刻地意識到,培養消費習慣要從孩子入手,巡回講座的核心就是訂婚鉆戒。

    成千上萬正值妙齡的少女還沒有走出校門就被灌輸了這樣的信念:鉆石是一份關于愛的禮物,更是一次浪漫求婚儀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品質越高、分量越重的鉆石,代表的愛也越純潔熾烈。

    媒體打造的神話

    在奧本海默家族和N. W. Ayer廣告公司聯手發動的廣告宣傳戰中,有一點令人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他們敏感地抓住了電影這個新興媒介,憑借著影像對大眾的絕佳暗示效果,迅速將“鉆戒=愛情”的觀念推而廣之,完成了一次對大眾消費心理的完美誘導。

    廣告商找到電影明星,為他們提供日常佩戴的耀眼珠寶,他們和制片人合作,在電影中引入有關訂婚鉆戒的橋段。從凱瑟琳·赫本到貝蒂·戴維斯,大大小小的鏡頭忠實地記錄下她們與鉆石的“姻緣”。

    大眾心目中,美麗的電影明星無疑是“浪漫”二字最好的代言,銀幕上,英俊的男主角托著鉆戒向她們求婚,銀幕下,她們被各式各樣的鉆石包圍,此情此景怎能不讓觀眾艷羨?

    N. W. Ayer廣告公司的備忘錄中寫道:“哪怕是雜貨鋪老板的妻子,或者機修工的女兒,看到舞臺和銀幕上的明星,和政治領袖的妻子們佩戴著鉆石時,也會說‘她有的,我也想要’。”

    除了抓住電影明星這個活廣告,增加人們的認知度,戴比爾斯“鉆戒神話”的另一個宣傳重點,是將它們和“皇室”聯系在一起,用以向大眾強調鉆戒作為訂婚信物的傳統性和神圣性。

    其實,這種宣傳是有歷史依據的。1477年,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立安送給他的未婚妻,勃艮第公主瑪麗一枚“M”形鑲有扁平鉆石的戒指作為訂婚信物,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枚訂婚鉆戒(遺憾的是,瑪麗結婚不到4個月就去世了)。

    1518年,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公主被許配給法國皇太子,訂婚禮物是一枚鑲鉆金指環。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訂婚戒指,因為當時瑪麗公主只有兩歲,而法國皇太子還是個嬰兒。

    可問題在于,歐洲王室之間的通婚實在頻繁,而每次婚姻中牽扯到的禮品花樣繁多,不勝枚舉,鉆石戒指并沒有什么不可動搖的“法定”地位。

    事實上,情況可能恰恰相反,直到18世紀“明亮式切割”發明,才將鉆石的璀璨光芒全部展現出來,在那之前,鉆石一直都是寶石圈里的丑小鴨。

    因為鉆石的硬度驚人,難于加工,而絕大部分天然鉆石又毫無裝飾性可言,其價值、地位和影響力自然很難與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等抗衡。

    好在過于古老的歷史并沒有多少人真的在乎,N. W. Ayer公司想出了一份用英國皇室當噱頭的策劃案,把英國鉆石業的發達歸因于“女王夫婦對鉆石的青睞超過其他珠寶”。

    不久之后,伊麗莎白女王前往南非幾處鉆石礦探訪的消息便見諸報端,與其并列的是她接受了一顆來自奧本海默家族禮品鉆石的報道。

    在向女性用戶宣傳“鉆戒意味著愛情”觀念的同時,戴比爾斯并沒有忘記她們身邊的男士——畢竟,男人才是真正付賬的那位。

    廣告商用一系列消費品構筑起正處于經濟上升期“成功”男士的經典形象:他是一間名流俱樂部的會員,身穿軟呢質地的服裝,家中的裝修雖然老派,但到處是經過精心保養的木料和皮革……當然,最重要的是,他要為心愛的人奉上一枚又大又亮的鉆石戒指。

    N. W. Ayer公司的宣傳戰略起到了奇效。從1938年到1941年,戴比爾斯的鉆石銷量上漲55%。

    到了上世紀50年代,N. W. Ayer公司以“贈送鉆戒是訂婚傳統”為核心的大眾消費心理誘導,已經取得了讓人驚嘆的成功:“(自1939開展宣傳攻勢后)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步入婚齡,他們中的每個人都確信,鉆石戒指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些暫時無力負擔鉆戒開銷的人,會選擇推遲購買,而不會取消這項計劃。”

    戴比爾斯在美國的成功宣傳,最終也影響了世界潮流。在歐洲、南美甚至中國,用一顆閃亮礦物作為愛的標記,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認可的“傳統”。


    (作者:劉昕)

    • 發表于 2016-01-25 00:00
    • 閱讀 ( 105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